• ISSN 1001-1455  CN 51-1148/O3
  • EI、Scopus、CA、JST、EBSCO、DOAJ收录
  • 力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统计源期刊

液滴在激波冲击下的破裂过程

王超 吴宇 施红辉 肖毅

李肖成, 徐绯, 杨磊峰, 王帅, 刘小川, 惠旭龙, 刘继军. 薄板在冲击载荷下线弹性理想塑性响应的相似性研究[J]. 爆炸与冲击, 2021, 41(11): 113103. doi: 10.11883/bzycj-2020-0374
引用本文: 王超, 吴宇, 施红辉, 肖毅. 液滴在激波冲击下的破裂过程[J]. 爆炸与冲击, 2016, 36(1): 129-134.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1-0129-06
LI Xiaocheng, XU Fei, YANG Leifeng, WANG Shuai, LIU Xiaochuan, XI Xulong, LIU Jijun. Study on the similarity of elasticity and ideal plasticity response of thin plate under impact loading[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21, 41(11): 113103. doi: 10.11883/bzycj-2020-0374
Citation: Wang Chao, Wu Yu, Shi Honghui, Xiao Yi. Breakup process of a droplet under the impact of a shock wave[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6, 36(1): 129-134.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1-0129-06

液滴在激波冲击下的破裂过程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1-0129-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80207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超(1973—),男,博士,讲师

    通讯作者:

    施红辉, hhshi@zstu.edu.cn

  • 中图分类号: O357.5

Breakup process of a droplet under the impact of a shock wave

  • 摘要: 对液滴在入射激波作用下的变形破碎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得知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出现分歧。结果显示,液滴在激波的作用下要经历从压缩变形、RM不稳定性变形、细小液雾剥离到全部雾化破碎等过程。结果还表明,不同液滴直径、入射激波马赫数和液滴介质等参数下的液滴变形破碎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而其发展速度明显则不同。其中Weber数的增加加速了液滴的破碎,而Ohnesorge数和黏性的增加则抑制了液滴的破碎。
  • 结构受冲击载荷作用时的动态响应问题在工程领域中备受瞩目。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小尺寸模型预测全尺寸结构响应的实验具有经济成本低、实验周期短、实验环境易实现等明显优势。因此相似性方法在冲击动力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3]。实际上,由于产品规格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找到与原型相同的材料来加工制作试验模型。当原型的材料价格较高或者较为稀有时,为了节约成本,比例模型不得不使用与原型不同的材料[4-5]。但当比例模型与原型采用不同材料进行缩放试验时,传统的相似理论往往不能够同时考虑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共存现象。这主要在于无论是弹性还是塑性阶段,比例模型的各项材料参数与原型不同会导致相似律的失效。

    针对比例模型与原型采用不同刚塑性材料的冲击相似性问题,学者们已开展了大量研究。Alves等[4]和秦健等[5]基于VSG(冲击速度-屈服应力-冲击质量)量纲分析体系,提出了一种通过修正速度来解决不同刚塑性材料畸变问题的相似方法。Mazzariol等[6]和Sadeghi等[7]进一步完善了VSG量纲分析体系,通过增加密度的比例因子来修正冲击质量,进而补偿材料密度不同时由不同刚塑性材料引起的畸变。Wang等[8-9]提出了一种DLV(密度-长度-速度)量纲分析体系,通过同时调整密度和速度,以补偿不同刚塑性材料的相似性畸变问题。Mazzariol等[10]和Wang等[11]进一步研究了考虑厚度畸变的量纲分析方法,并得到了结构厚度畸变时刚塑性材料的相似性方法。

    而对于冲击载荷作用下弹性阶段的相似性研究较少。Wu[12]提出了一种预测运动载荷作用下弹性平板振动特性的技术,从运动方程和量纲分析理论出发,推导出了原型与缩放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条件。Coutinho等[13]提出了一种相似性模块化方法,从基本微分方程和相似理论出发,推导出了弹性梁板结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相似性条件。

    在实际工程中,当结构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不同区域将处于不同的材料状态,特别是结构处于小变形状态时,弹性变形占据结构变形的主导地位,弹性变形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在结构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相似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经典薄板理论模型,推导线弹性和理想刚塑性共存时材料冲击相似性的厚度补偿方法,为原型与比例模型使用不同材料时,理想弹塑性结构在冲击响应经历材料不同变形阶段时的缩放相似性问题探索一种解决方案。

    对于冲击载荷作用下不同材料的相似性问题,常使用表1所示的比例关系进行缩放和相似性预测。

    表  1  刚塑性结构相似性缩放因子[6, 8]
    Table  1.  Scaling factors of rigid-plastic structure [6, 8]
    变量缩放因子变量缩放因子
    长度,Lλ=Lm/Lp位移,δλδ=λ
    密度,ρλρ=ρm/ρp应力,σλσ=λρλ2v
    速度,vλv=vm/vp应变,ελε=1
    质量,mλm=λρλ3应变率,˙ελ˙ε=λv/λ
    时间,tλt=λ/λv力,FλF=λρλ2λ2v
    加速度,aλa=λ2v/λ能量,EnλEn=λρλ3λ2v
     注:在表中,比例模型与原型相关的物理量分别用下标m和p表示,λK=Km/Kp表示缩比模型和原型相关物理量的比值,例如λv=vm/vp表示比例模型和原型速度的比值,比例模型和原型的几何缩放系数λ=Lm/Lp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当结构材料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时,应力应变关系应满足胡克定律,根据表1,应力、应变的缩放因子应该满足:

    λσ=λEλε=λE
    (1)

    式中:λσ为应力的缩放因子,λE为弹性模量的缩放因子,λε为应变的缩放因子。

    当结构材料处于塑性变形阶段时,理想塑性假设屈服应力保持不变,根据表1,应力的缩放因子应该满足:

    λσ=λσY
    (2)

    式中:λσY为屈服应力的缩放因子。

    因此对本文研究的弹塑性耦合问题,结构材料应满足下面的约束关系:

    λE=λσY
    (3)

    很显然,当原型和比例模型使用相同材料且应变率效应不明显时,式(3)成立。但是当原型与比例模型使用不同材料时,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式(3)的条件很难满足。即传统的等几何冲击相似理论不适用于原型和比例模型使用不同弹塑性材料的冲击问题。

    为了推导出材料线弹性和理想刚塑性耦合时的相似理论,采用工程中常用的经典薄板理论对薄板结构进行方程分析。

    薄板结构假定为一个由无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的理想弹塑性材料制成的具有任意形状、任意边界的薄板,同时不考虑破坏并承受横向的冲击载荷。对于薄板结构,根据经典薄板理论,一般有以下假设[14]

    (1) 与挠度ζ0相比较,中面位移χ0η0是很小的量;

    (2) 变形前垂直于中面的直线,变形后仍为直线,且垂直于变形后的中面,并保持原长,即:γxz=γyz=εz=0

    (3) 对于薄板结构厚度和挠度为同一数量级,和薄板平面的尺寸相比为小量;

    (4) 近似认为τxz=τyz=σz=0

    薄板结构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忽略摩擦导致的能量损失,则薄板中的能量主要由应变能和动能组成。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在结构变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动能和应变能的相互转化。在结构受冲击变形时,是动能转化为应变能;在结构变形反弹阶段,是应变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在整个冲击过程中,应该满足以下能量守恒方程[15]

    Vp(εx,p0σx,pdεx,p+εy,p0σy,pdεy,p+2γxy,p0τxy,pdγxy,p)dVp=Vpρpv2pdVp
    (4)
    Vm(εx,m0σx,mdεx,m+εy,m0σy,mdεy,m+2γxy,m0τxy,mdγxy,m)dVm=Vmρmv2mdVm
    (5)

    式中:Vp为原型薄板体积, ρp为原型薄板密度,vp为原型冲击速度,εx,pεy,pγxy,pσx,pσy,pτxy,p分别为原型薄板各个方向上的应变和应力,Vm为比例模型薄板体积,ρm为比例模型薄板密度,vm为比例模型冲击速度,εx,mεy,mγxy,mσx,mσy,mτxy,m分别为比例模型薄板各个方向上的应变和应力。

    比例模型和原型之间应力和应变的比例关系为:λσx=σx,mσx,p, λσy=σy,mσy,p, λτxy=τxy,mτxy,p, λεx=εx,mεx,p, λεy=εy,mεy,p, λγxy=γxy,mγxy,p,所以当比例模型和原型相似时,可得式(4)与式(5)的比值为常数,即根据能量守恒方程可知,当原型与模型相似时,可推出:

    λσxλεx=λσyλεy=λτxyλγxy=λρλ2v
    (6)

    式中:λσxλσyλτxyλεxλεyλγxy为结构在各个方向的应力和应变缩放因子。

    薄板结构横向法线变形转角小于15°时,位移场和应变位移关系为[14]

    {χ(x,y,z,t)=χ0(x,y,t)zζ0xη(x,y,z,t)=η0(x,y,t)zζ0yζ(x,y,z,t)=ζ0(x,y,t)
    (7)
    {εx=χx+12(ζx)2εy=ηy+12(ζy)2γxy=χy+ηx+ζxζy
    (8)

    式中:χηζ为结构xyz3个方向的位移,χ0η0ζ0为薄板结构中面上的点在三个方向上的位移。

    当缩放因子满足以下公式时,原型和模型的应变-位移关系和位移场相似:

    {λχ=λzλζλxλη=λzλζλy
    (9)
    {λεx=λχλx=(λζλx)2λεy=ληλy=(λζλy)2λγxy=λχλy=ληλx=λζλxλζλy
    (10)

    式中:λχληλζ为结构xyz三个方向的位移缩放因子;λxλyλz为结构xyz三个方向的尺寸缩放因子。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各个方向的平面应力缩放因子以及应变的缩放因子是相同的,即:

    λεx=λεy=λγxy=λεeq=λελσx=λσy=λτxy=λσeq=λσ
    (11)

    式中:λεeq为等效应变的缩放因子,λε定义为所有应变的缩放因子,λσeq为等效应力的缩放因子,λσ定义为所有应力的缩放因子。

    将式(11)代入式(9)和式(10)可得:

    λε=λεx=λεy=λγxy=(λzλx)2λx=λy,λχ=λη=λελx,λζ=λz
    (12)

    对于以上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几何方程推导出的应力应变相似性关系,还需要考虑物理方程,即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x方向为例,对于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分别有:

    λσx=λEλεx(弹性阶段)
    (13)
    λσeq=λσY(塑性阶段)
    (14)

    对于弹塑性结构,为了保证相似的准确性,必须使得同一种物理量在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相似性比例因子相同。将式(11)和式(12)代入式(13)可得:

    (λzλx)2=λε=λσYλE
    (15)

    与式(3)相比,式(15)引入了λz这一个变量,使得薄板结构的应变缩放因子λε可以取不同的值,克服了λE=λσY这一苛刻的条件。从而能够修正原型和比例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时弹性和塑性耦合导致的冲击相似性理论失效的问题,如图1所示。

    图  1  不同材料应力应变缩放结果
    Figure  1.  Stress-strain scaling results for different materials

    综上可得,弹塑性薄板受冲击载荷作用时的比例因子如表2所示。当缩放模型和原型满足表2所示的比例因子时,无论薄板结构受到何种形式的冲击载荷处于何种约束条件,缩放模型的结构响应就一定会和原型相似。表2的缩放因子对薄板结构的载荷形式以及边界约束方式没有限制。

    表  2  理想弹塑性薄板结构冲击载荷作用下缩放因子
    Table  2.  Scaling factors of theideal elastic-plastic thin-plates under impact loading
    变量缩放因子变量缩放因子
    x, yλx=λy=(Lx)m/(Lx)ptλt=λζ/λvz
    zλz=λx(λσY/λE)1/2χ, ηλχ=λη=λxλσY/λE
    ρλρ=ρm/ρpζλζ=λx(λσY/λE)1/2
    mλm=λρλxλyλzvzλvz=λσY(λρλE)1/2
    EλE=Em/EpFzλFz=λMλAz
    σYλσY=(σY)m/(σY)pazλaz=λ2vz/λζ
    σx,σyλσx=λσy=λσYεx,εyλεx,λεy=λσY/λE
    τxyλτxy=λσYγxyλγxy=λσY/λE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于结构冲击问题,一般都存在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材料的动态屈服应力随应变和应变率的改变而变化,并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屈服应力值,即:σY=f(˙ε,ε)。所以,在考虑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时,由于σY不固定很难直接求出应力的缩放因子λσY。对于原型结构来说,动态屈服应力定义为:(σY)p=fp(˙εp,εp)。比例模型的动态屈服应力为:(σY)m=fm(˙εm,εm)。所以应力的缩放因子为λσY=fm(˙εm,εm)/fp(˙εp,εp)

    根据应变率的定义可知,应变率的缩放因子为:

    λ˙ε=λελt=λσY/λEλx(λσY/λE)1/2/[λσY(λρλE)1/2]=λσYλEλx(λσYλρ)1/2
    (16)

    根据表2可知,应变的比例因子为:

    λε=λσY/λE
    (17)

    可得,在考虑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时,应力的缩放因子为:

    λσY=fm(˙εm,εm)fp(˙εp,εp)=fm(˙εm,εm)fp[(λ˙ε˙εm),(λεεm)]=fm(˙εm,εm)fp[(λσYλEλx(λσYλρ)1/2˙εm),(λσYλEεm)]
    (18)

    从式(18)可得,应力的缩放因子是关于比例模型应变率和应变的函数。当原型和比例模型使用理想弹塑性材料且不考虑应变率效应时,应力缩放因子λσY可以根据材料属性直接获得。但是考虑材料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时,由于冲击过程中结构的应变率和应变在一定的区间上变化,所以应力缩放因子λσY很难直接获得。

    早期的相似理论研究中,一般预先通过试验或某种技术手段获取比例模型或原型的平均应变率信息,利用平均应变率和平均应变来计算应力缩放因子[4,6]。后来王帅等[9]通过建立应变率区间和应变曲线上比例模型预测的流动屈服应力与原型流动屈服应力的最佳逼近关系,直接获得了应力的缩放因子。但是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获得原型或者比例模型的应变率和应变信息,且由于使用平均值或者最佳逼近关系,两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误差。

    由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在不考虑应变率效应时,应力的比例因子可以直接根据原型和比例模型的材料属性获得。为了研究本文提出的厚度补偿方法在解决弹性和塑性共存时相似性问题的准确性,排除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对准确性的影响,在数值模拟中忽略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仅针对无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的理想弹塑性材料进行分析。

    使用圆板质量冲击和速度冲击两种模型验证厚度补偿方法的准确性,如图2所示。圆板原型的半径为150 mm,厚度为3 mm。原型采用铝合金材料,比例模型采用4种不同的材料,如表3所示。令模型与原型在半径方向的缩放比例为1/50,即比例模型的半径为3 mm。圆板使用S4R壳单元模拟,圆板边缘固支,对圆板施加两种不同的载荷:一种为直接对整个圆板施加10 m/s的冲击载荷,另一种为对圆板施加质量冲击载荷,圆球质量为0.5 kg,冲击速度为6 m/s,圆球使用刚体来模拟。根据原型和比例模型所选用的材料属性,按照表2所示的比例因子计算,可以得到如表4所示的缩放比例因子。使用表4的缩放因子乘以原型对应的冲击速度和冲击质量等物理量就可以得到缩放模型的冲击速度和冲击质量等对应物理量。不同材料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和缩放后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缩放后的应力应变曲线能得到精准相似。

    图  2  圆板冲击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ircular plate under impact loading
    表  3  圆板材料属性
    Table  3.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ircular plate
    材料密度/(kg·m−3弹性模量/GPa屈服强度/MPa
    原型铝2.7072.4265
    Ti-6Al-4V4.431141104
    1006钢7.89200350
    黄铜8.52110112
    钨合金17.0400150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模型缩放系数
    Table  4.  Scaling factors of themodels
    λx模型材料λρλEλσλελzλvzλt
    1原型铝1111111
    1/50Ti-6Al-4V1.641.574.172.650.03252.590.0126
    1/501006钢2.922.761.320.480.01380.460.0298
    1/50黄铜3.161.520.420.280.01060.190.0547
    1/50钨合金6.305.525.681.030.02030.960.021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3  不同材料应力应变曲线
    Figure  3.  Stress-strain curv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图47图811分别为两种不同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缩放后的结果。从图47图811中可以看出,当圆板受到速度冲击和质量冲击两种载荷作用时,不同材料的比例模型结构响应也各不相同。但是当结构响应除以各自的响应缩放因子时,不同材料的比例模型结构响应得到了统一,能够准确预测原型的结构响应。

    图  4  速度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位移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4.  Comparison of displacement response between the velocity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5  速度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动能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5.  Comparison of kinetic energy response between the velocity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6  速度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应变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6.  Comparison of strain response between the velocity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7  速度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应力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7.  Comparison of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velocity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8  质量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位移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8.  Comparison of displacement response between the mass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9  质量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动能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9.  Comparison of kinetic energy response between the mass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10  质量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力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10.  Comparison of strain response between the mass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  11  质量冲击比例模型与原型圆板中点处应变响应曲线对比
    Figure  11.  Comparison of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mass impact scale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ircular plate

    图47中可以看出,圆板受到速度冲击作用时,当t/λt小于0.4 ms时,圆板中心点处的Mises应力小于屈服应力250 MPa,所以结构于弹性阶段。当t/λt在0.4 ms左右时,结构的Mises达到屈服应力250 MPa,材料开始进入塑性变形段。从图811中可以看出,对于圆板受到质量冲击作用时,当t/λt小于1.1 ms时,圆板中心点处的Mises应力小于屈服应力250 MPa,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当t/λt约为1.1 ms时,结构的Mises达到屈服应力250 MPa,材料开始进入塑性变形段。从图47图811中可以看出,无论结构变形是处在弹性阶段还是塑性阶段,比例模型采用各种不同材料时的结构响应在按照表2的比例因子进行缩放后,和原型结构响应曲线重合性很好,都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原型的响应。

    为了验证弹塑性变形程度不同时相似性方法的适用性,使用圆板速度冲击模型对原型结构施加3种不同大小的的冲击速度,分别为:30、50、100 m/s。不同材料的缩放模型冲击速度等物理量根据表4进行确定,然后对缩放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沿着圆板直径方向提取圆板在变形最大时刻的位移、Mises应力和等效应变。

    图12为在不同冲击速度下圆板沿着直径方向在变形最大时刻的位移,其中H为圆板厚度,R为圆板半径,r为圆板上一点至圆心的距离。从图12中可以看出,冲击速度为30、50、100 m/s时,结构中心点的位移与厚度的比值分别为6、8和14。三种不同速度下结构都处于大变形状态。当结构处于大变形状态,比例模型采用1006钢、黄铜和钨合金去预测原型采用铝合金材料的结构响应时,使用厚度补偿的相似性分析方法,比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原型在不同点处的位移响应。

    图  12  不同冲击速度下圆板沿直径方向的位移
    Figure  12.  Displacement of circular plate along the diameter direction under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图13图14表示在不同冲击速度下圆板沿直径方向的Mises应力和等效应变。从图14中可以看出,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原型最大等效应变分别为0.025、0.042、0.110。当比例模型采用1006钢、黄铜和钨合金时能够精准地预测采用铝合金材料的原型结构响应。

    图  13  不同冲击速度下圆板沿直径方向的Mises应力
    Figure  13.  Mises stress of circular plate along the diameter direction under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图  14  不同冲击速度下圆板沿直径方向的等效应变
    Figure  14.  Equivalent strain of the circular plate along the diameter direction under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图13中可以看出,圆板结构受冲击载荷作用时,沿直径方向不同位置处的变形状态不同。靠近边界处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圆板中心点的区域处于塑性阶段。无论是弹性阶段还是塑性阶段,比例模型都可以准确预测原型整体的结构响应。而对于结构局部的动态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圆板结构不同位置点处,比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原型的动态响应。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厚度补偿的相似性方法适用于不同变形程度的薄板结构。使用厚度补偿的相似性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原型薄板结构整体和局部不同位置的动态响应。

    首先,对于目前刚塑性材料冲击相似性理论无法计及弹性变形的问题,基于薄板理论,针对无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的理想弹塑性材料,对线弹性和理想刚塑性共存时的材料相似性进行推导,提出了一种通过厚度补偿的相似性方法以解决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共存时的不同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相似性问题。当缩放模型与原型满足表2所示的比例因子时,无论薄板结构受到何种形式的冲击载荷、处于何种约束条件,缩放模型的结构响应就一定会和原型相似。

    其次,在根据厚度补偿的相似性方法得到的比例因子(表2)的基础上,建立了圆板速度冲击模型和圆板质量冲击模型,对厚度补偿的相似性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当比例模型和原型同时考虑结构线弹性和理想刚塑性阶段的相似性时,本文提出的厚度补偿方法能够准确地预测到原型薄板结构在不同变形阶段的位移、能量、应力和应变等动态响应。

    最后,针对塑性变形程度较大的情况,通过对圆板施加大冲击速度,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似性条件的可预测性,本文提出的厚度补偿的相似性方法适用于不同变形程度的理想弹塑性薄板结构。

  • 图  1  激波管装置示意图

    Figure  1.  Sketch of shock tube

    图  2  计算区域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alculating range

    图  3  实验1~3的数值模拟结果(左)与实验照片(右)(Δt=0.25 ms)

    Figure  3.  Numerical simulation (left) and experimental (right) results of experiments 1-3

    图  4  实验1~3液滴横向直径与初始直径之比

    Figure  4.  Ratio of transverse diameter andinitial diameter of experiments 1-3

    图  5  实验4的数值模拟结果(左)与实验照片(右)(Δt=0.25 ms)

    Figure  5.  Numerical simulation (left) andexperimental (right) results of experiment 4

    图  6  实验5的数值模拟结果(Δt=0.25 ms)

    Figure  6.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experiment 5

    图  7  实验5和3的数值模拟涡量图(Δt=0.25 ms)

    Figure  7.  Vorticity cloud of experiments 5 and 3

    表  1  实验参数

    Table  1.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实验 液滴 Ma d0/mm We Oh
    1 1.10 1.64 94.48 0.002 9
    2 1.10 2.16 124.44 0.002 6
    3 1.10 2.46 141.72 0.002 4
    4 1.25 1.68 518.75 0.002 9
    5 甘油 1.10 2.46 167.23 3.450 0
    下载: 导出CSV
  • [1] 施红辉, 罗喜胜.可压缩性和高速多相流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4: 404-443.
    [2] Lane W. Shatter of drops in streams of air[J].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1951, 43(6):1312-1317. doi: 10.1021/ie50498a022
    [3] Krauss W E. Deformation fragmentation of water drops due to shock wave impact[R]. AIAA 71-392, 1971.
    [4] Engel O. Fragmentation of waterdrops in the zone behind an air shock[J].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1958, 60(3):245-280. doi: 10.6028/jres.060.029
    [5] Ranger A, Nicholls J. Aerodynamics shattering of liquid drops[J]. AIAA Journal, 1969, 7(2):285-290. doi: 10.2514/3.5087
    [6] Kauffman C, Nicholls J. Shock-wave ignition of liquid fuel drops[J]. AIAA Journal, 1971, 9(5):880-885. doi: 10.2514/3.6290
    [7] Wierzba A, Takayama K.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erodynamic breakup of liquid drops[J]. AIAA Journal, 1988, 26(11):1329-1335. doi: 10.2514/3.10044
    [8] Hsiang L P, Faeth G. Near-limit drop deformation and secondary breaku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92, 18(5):635-652. doi: 10.1016/0301-9322(92)90036-G
    [9] Hsiang L P, Faeth G. Drop deformation and breakup due to shock wave and steady disturban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95, 21(4):545-560. doi: 10.1016/0301-9322(94)00095-2
    [10] 陆守香, 秦友花.激波诱导的液滴变形和破碎[J].高压物理学报, 2000, 14(2):151-154. doi: 10.3969/j.issn.1000-5773.2000.02.012

    Lu Shouxiang, Qin Youhua. Deformation and breakup of droplets behind shock wave[J]. Chinese Journal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 2000, 14(2):151-154. doi: 10.3969/j.issn.1000-5773.2000.02.012
    [11] 耿继辉, 叶经方, 王健, 等.激波诱导液滴变形和破碎现象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 24(5): 797-800. doi: 10.3321/j.issn:0253-231X.2003.05.023

    Geng Jihui, Ye Jingfang, Wang Jian,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phenomena of shock wave induced droplet deformation and breakup[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03, 24(5):797-800. doi: 10.3321/j.issn:0253-231X.2003.05.023
    [12] 蔡斌, 李磊, 王照林.液滴在气流中破碎的数值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 24(4): 613-616. doi: 10.3321/j.issn:0253-231X.2003.04.021

    Cai Bin, Li Lei, Wang Zhaolin. Numerical analysis of liquid drop breakup in airflow[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03, 24(4):613-616. doi: 10.3321/j.issn:0253-231X.2003.04.021
    [13] 姚雯, 冯其京, 郝鹏程, 等.欧拉网格中基于VOF方法的表面张力项处理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0(3):361-363;36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jlgdxxb201003024

    Yao Wen, Feng Qijing, Hao Pengche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tension solver based on VOF method in Euler meshes[J]. Transaction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 30(3):361-363;36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jlgdxxb201003024
    [14] 楼建峰, 洪滔, 朱建士.液滴在气体介质中剪切破碎的数值模拟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 2011, 28(2): 210-21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slxxb201102010

    Lou Jianfeng, Hong Tao, Zhu Jianshi. Numerical study on shearing breakup of liquid droplet in gas medium[J]. Chinese Journal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11, 28(2):210-21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slxxb201102010
    [15] Ubbink O.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two fluid system with sharp interfaces[D].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 Medicine, 1997.
    [16] 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CFD软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5-45.
    [17] 吴宇.液滴和液柱在激波诱导的高速气流作用下变形破碎过程的数值计算[D].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8-1014228506.htm
  • 期刊类型引用(5)

    1. 金浏, 吴少雄, 张仁波, 李健, 杜修力. 混凝土非均质性对RC梁冲击响应尺度效应的影响机制. 含能材料. 2025(07) 百度学术
    2. 李肖成, 惠旭龙, 白春玉, 刘小川, 张欣玥, 韩鹤朝, 徐绯, 冯威, 杨先锋. 民机结构坠撞性能缩比实验方法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25(07) 本站查看
    3. 傅威,李肖成,惠旭龙. 弹塑性梁板结构冲击相似性方法研究. 工程与试验. 2024(01): 14-21 . 百度学术
    4. 杨磊峰,常新哲,徐绯,王帅,刘小川,惠旭龙,李肖成. 受轴向冲击薄壁圆管的几何畸变相似律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22(05): 102-113 . 本站查看
    5. 刘颢,白震,李志强,李世强. 冲击载荷下轻质夹芯拱最大刚度拓扑优化及动力响应. 爆炸与冲击. 2022(06): 100-114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5)

  • 加载中
推荐阅读
典型冰雹撞击载荷作用下t800碳纤维板的损伤特性
赵浩川 等, 爆炸与冲击, 2025
高应变率载荷下纯钛的非连续冲击疲劳失效模型及其微观机理
惠煜中 等, 爆炸与冲击, 2024
脉冲载荷下加筋圆板的各向同性快速等效方法
焦重熙 等, 爆炸与冲击, 2024
爆炸荷载作用下uhpc板的弯曲损伤评估
苏琼 等, 爆炸与冲击, 2023
负压爆炸载荷作用下固支钢板变形研究
杨锐 等, 高压物理学报, 2023
冲击载荷下平板玻璃裂纹扩展和破坏形态的数值模拟
王木飞 等, 高压物理学报, 2022
空爆载荷作用下固支弹塑性圆板的动力学模型
吴迪 等, 高压物理学报, 2022
Indole clubbed 2,4-thiazolidinedione linked 1,2,3-triazole as a potent antimalarial and antibacterial agent against drug-resistant strain and molecular modeling studies
Upadhyay, Dipti B., ARCHIV DER PHARMAZIE, 2024
Mechanical response behavior, constitutive modeling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7003-t6 al alloy rolled plate under high-speed impact load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JMR&T, 2025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act failure law of water-saturated granite with initial damage
CHU Huaibao et al.,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25
Powered by
图(7)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41
  • HTML全文浏览量:  987
  • PDF下载量:  486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6-09
  • 修回日期:  2014-11-17
  • 刊出日期:  2016-0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