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应力波与带软衬垫的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方秦, 钱七虎
1988, 8(4): 289-298.
摘要:
本文应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应力波与带软衬垫的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软衬垫假定为弹塑性并用Mises屈服准则描述,而且考虑其几何非线性的影响。结构与介质按弹性考虑。文中给出了有限元计算所涉及的几何与物理非线性问题的一般基本公式。计算和分析了应力波通过软衬垫后结构运动特性。并与相同条件下未加软衬垫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对比,从中得出了软衬垫的几何非线性、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几何尺寸等因素对结构运动的影响规律。文中还对大、小应变理论的应用界限进行了讨论。
一种饱和粘土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
周光泉, 李永池, 丁刚
1988, 8(4): 299-305.
摘要:
本文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基于三轴破坏实验和静水压缩实验结果,采用多项式函数给出了破坏包络线的具体形式,运用椭圆函数确定了加载函数曲线,从而提供一个简便易用,适用于一种饱和粘土的帽子模型。它与实验观测结果的吻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大变形的挠度估计
华自力, 余同希
1988, 8(4): 306-315.
摘要:
参照Martin和Ponter关于冲击载荷作用下塑性结构大变形的最终挠度的上限定理,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挠度的估计方法。对刚塑性材料制成的圆板梁和圆环,给出了最终挠度的估计表达式,同已有的解作了比较,讨论了支承条件的影响,从而说明了这是一种在工程上十分实用的良好近似方法。
聚能线型切割器最佳张开角的理论分析
张凯, 李晓杰
1988, 8(4): 316-322.
摘要:
本文按不可压缩流体模型,研究滑移爆轰作用下,聚能线型切割器在三维碰撞下形成射流的理论。讨论了射流速度,穿甲流体模型的条件,射流分散对切割效果的影响,并推出了能量取极大值时的最佳金属罩张开角。
冲击荷载下岩石动态断裂韧度测定的实验技术
唐春安, 徐小荷
1988, 8(4): 323-3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研究岩石动态断裂特性的实验技术。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杆式冲击试验机,在加载率K1106Nmm-3/2s-1条件下对三点弯曲试件进行冲击加载。实验中,通过一套光电转换装置测量试件切口张开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由双通道的瞬态波形存贮器记录荷载和切口张开位移,得到了冲击条件下的荷载-切口张开位移曲线,通过张开位移速率的转折点来确定起裂点并计算动态断裂韧性K1d。本中给出了长宽高为1804040mm的大理岩试件的典型荷载-切口张开位移曲线和示波照片。试验结果可由微型机直接进行处理。
层状介质中受冲击载荷的裂纹问题
程靳
1988, 8(4): 329-336.
摘要:
本文对由不同正交异性材料组成的层状结构中受冲击载荷的Ⅲ型裂纹动力学问题给出了解的一般表示。文中利用结合面的边界条件,将问题中所有各量用单一未知函数表示,用积分变换方法将受冲击力作用问题化为对偶积分方程,并用Copson方法给出了解。本文方法也可以应用到裂纹表面受任意动载荷的情况。
从分子结构式估算凝聚炸药最高装药密度
周富信, 唐沧雅, 陈致英
1988, 8(4): 337-344.
摘要:
本文应用对应态原理建立了一种从凝聚炸药的分子结构式估算其最高装药密度的经验方法。应用此法对101种环状化合物的密度进行了估算,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1.08%。与类似工作相比,本文方法精度较高,使用方便。
高锰钢爆炸硬化理论分析
陈勇富, 洪有秋
1988, 8(4): 345-351.
摘要:
本文利用波动方程和高锰钢的雨贡纽曲线获得硬度分布的解析解,对不同加载条件下试件剖面硬度分布进行计算,理论值和试验值较好地一致。
冲击波绕过外凸壁面后物理参数的简化计算
齐世福, 张友龙
1988, 8(4): 352-357.
摘要:
冲击波在折转角为的斜坡上绕射时,由于外凸壁面的影响,在壁面附近形成了一个多波作用的复合区,准确地确定各区中的物理参数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多波作用的复合区,欲准确求解各区中之物理参数,乃是相当复杂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的简化计算方法,经上机计算,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当吻合。谨供从事爆炸力学研究的同行参考。
筒形建筑物爆破拆除的失稳原理及其参数分析
张奇
1988, 8(4): 358-365.
摘要:
筒形建筑物爆破拆除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倾倒的失稳过程、影响到建筑物倾倒时对地面的冲击作用,而建筑物对地面的冲击作用恰恰是爆破拆除应该控制的一个基本因素。本文阐述了筒形建筑物爆破拆除的物理过程,并由此导出最佳爆破参数。对于强度高、厚度大的建筑物,切口长度不宜小于圆周长度的60%,一般必须大于圆周长度的50%。切口长度的大小取决于建筑物的强度、密度和几何尺寸。本文最后讨论了烟囱爆破拆除对地面冲击作用问题,并提出冲量的最小值与烟囱的材料和几何尺寸有关。
聚能破甲效应(二)聚能破甲技术和理论的近期发展
曾宗元
1988, 8(4): 366-373.
摘要:
早在十八世纪,炸药聚能效应就已被人们发现。1938年,作为反装甲目标的弹药设计使用,首次用于军事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得到较大的发展,它不仅用于反装甲目标,而且在尖端武器上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民用上,石油开采,矿山挖掘,隧道开通,水下切割等都采用炸药定向聚能作用。1974年以来,国内外在聚能破甲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在,国外开了十届国际弹道学会议,国内开了五届破甲技术会议。
爆炸与冲击1988年(第8卷)分类题目索引
1988, 8(4): 374-380.
摘要:
爆炸与冲击1988年(第8卷)作者索引
1988, 8(4): 381-38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