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爆炸冲击伤发生机制及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阮洪伟, 范思宇, 曾灵, 蒋建新, 张安强
, doi: 10.11883/bzycj-2024-0197
摘要:
爆炸冲击伤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呈现高发、群发、难防的特点,并且危重伤多,感染发生率高,诊治难度大。对爆炸冲击伤施以有效的防护胜过任何最可靠的救治。爆炸冲击伤防护是涉及医学、材料学、爆炸冲击力学等多学科的复杂问题,需要建立起爆炸冲击波传播、伤情评估、材料设计制备及材料衰减性能性能评测等方面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从爆炸冲击波的产生、传播及爆炸冲击伤的发生机制出发,介绍了肺部、颅脑爆炸伤致伤机制,给出了不同程度的肺部、颅脑冲击伤的损伤力学指标,并系统的综述了爆炸冲击伤防护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讨论了不同材料的防护机理,重点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爆炸冲击波防护材料,如多孔材料、水凝胶、聚脲等进行综述。此外,针对防护材料衰减爆炸冲击波性能评估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对材料衰减爆炸冲击波性能,如生物评估法,引线测试法等评估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分析各种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在爆炸冲击波防护性能评测,动物爆炸冲击伤伤情和材料防护性能与人员防护之间的尺度关系,材料力学指标与防护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期为人员爆炸冲击伤防护材料的设计制备、应用和测试提供技术、理论参考。
针对个体防护的冲击波检测评估技术
胡勇, 马天, 王俊龙, 杜智博, 黄献聪, 嵇海宁, 魏慧琳, 柳占立, 康越
, doi: 10.11883/bzycj-2024-0118
摘要:
随着新型弹药和大口径重炮的大规模使用,由爆炸冲击所致非接触式杀伤模式正在快速替代原先由子弹、破片等造成的直接接触性杀伤,其杀伤威力、精度等对作战人员和装备更具威胁。本文中将从介绍爆炸冲击波典型测试环境和方法入手,通过综述爆炸冲击监测传感技术和爆炸冲击流场重构技术分析总结发展趋势,最后对国外典型便携式爆炸冲击波传感系统应用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为我国相关产品研发提供借鉴经验。冲击波压力传感器向着小型化、标准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研究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新型传感技术研究。以计算流体力学数据和实验数据为基础,在爆炸波信号处理、流场重构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爆炸冲击检测评估系统,为极端环境下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的防护、救治提供快速分类和快速诊疗依据。
马蹄形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围岩的损伤特征
徐帮树, 杜念伟, 王帅帅, 周韧, 高轩, 张万志
, doi: 10.11883/bzycj-2024-0254
摘要:
为解决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难成形以致超挖和掌子面底部欠挖问题,研究了马蹄形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围岩的损伤特征。依托方山隧道,建立了拱脚周边孔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拱脚处围岩的损伤情况,分析了爆破效果与自由面形状、装药量以及空孔偏转角的映射关系,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自由面形状显著影响围岩的损伤范围和炸药的能量利用率,相较于平直自由面,凹形自由面的损伤范围小,岩石的夹制作用更大,炸药爆破难以有效破碎围岩,能量利用率仅为78%;爆破效果随着装药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拱脚周边孔的线装药密度为0.624 kg/m时,爆破效果最佳;此外,通过布设空孔和调整空孔偏转角,可以改善拱脚周边孔的爆破效果。采用优化后的爆破参数,拱脚处最大线性超挖量降低了53.1%,隧道轮廓成型平整。
端到端机器学习代理模型构建及其在爆轰驱动问题中的应用
柏劲松, 刘洋, 陈翰, 钟敏
, doi: 10.11883/bzycj-2024-0099
摘要: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构建状态参数与动态结果之间端到端的代理模型,可高效解决强耦合、非线性、多物理等复杂工程问题。在高度非线性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领域,选择了一个经典的爆轰驱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值模拟结果作为机器学习代理模型的训练数据,将正向模拟与逆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特征位置速度剖面、材料动态变形与工程因素之间端到端的代理模型,给出了代理模型的计算精确度,验证了代理模型从速度剖面反演工程因素的能力。结果表明,端到端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的速度剖面与工程因素估计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可用于高度非线性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问题的快速设计、高精度预测和敏捷迭代。
轴向串联式吸能管的缓冲吸能特性
张筱, 肖勇, 刘洪波, 刘奇, 杜小坤, 张洋洋
, doi: 10.11883/bzycj-2023-0460
摘要:
针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碰撞载荷削峰减载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轴向串联式吸能管的吸能特性:首先基于材料高速拉伸试验,构建吸能管的材料Johnson-Cook动态本构参数,并对拟合参数有效性进行评估;随后通过数值模拟与高速冲击试验研究高速撞击过程中吸能管的缓冲吸能特性,评估仿真与试验的一致性;最终通过数值模拟对吸能管轴向串联构型与单管构型之间的吸能评价指标开展对比分析。分析研究表明:数值模拟与冲击试验的变形模式、载荷曲线、吸能评价指标均吻合较好,材料性能参数准确,仿真预示方法有效,高速冲击试验方案合理可信;与相同结构参数的串联构型吸能管相比,单管构型吸能管在压缩过程中会出现非轴对称、不稳定的扭曲变形,单管构型的有效压缩行程减小了13%,峰值载荷提高了33.4%,撞击瞬间载荷提高了15%,平均压缩力提高了13%,载荷峰均比提高了17.7%;吸能管的串联构型是更为理想的缓冲吸能结构。
考虑壳体运动惯性约束效应的装药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理论模型
教继轩, 白志玲, 段卓平, 张连生, 黄风雷
, doi: 10.11883/bzycj-2024-0224
摘要:
为合理描述机械约束下炸药装药点火后的反应演化行为,深入分析壳体变形运动特征,将壳体响应变化过程分为弹塑性准静态阶段、完全屈服运动阶段和壳体破裂后惯性运动约束阶段。考虑装药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与壳体变形运动的耦合作用,建立了反映壳体运动惯性约束效应的装药反应演化模型,通过与典型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及参数的适应性。壳体运动速度与内部压力的变化本质表征了装药能量释放与产物气体对外做功关系,考虑壳体运动惯性约束效应可以更全面地表征装药反应演化过程,利用该模型,可以根据壳体壁面运动速度历史计算得到弹内压力、反应速率、反应度变化历史,为约束装药在意外刺激下的安全性设计与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包侧面柱碰撞安全性预测方法
马骋浩, 庄梓傲, SHINJonghyeon, 邢伯斌, 夏勇, 周青
, doi: 10.11883/bzycj-2024-0318
摘要:
电动汽车电池包在侧面柱碰撞下极易失效并可能发生着火。为准确、快速地评估电池包在侧面柱碰撞下安全性,本文采用了区域细化的电池包模型,在不同的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位置,车辆装载状态下开展仿真分析,采用了优化拉丁超立方采样策略设计了仿真矩阵,并通过图像识别的方法批量提取电池包碰撞响应生成数据集。对研究参数进行组合生成了新特征,并对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模型训练的输入特征。采用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随机森林方法(random forest, RF)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机器学习(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BPNN)方法建立了数据驱动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性能最优,模型预测参数的平均决定系数R2为0.96。为训练数据集引入标准差不同的高斯噪声,以对模型鲁棒性进行检验,BPNN的鲁棒性较优。建立的数据驱动模型能预测电池包侧面柱碰撞下的变形情况,评估电池包碰撞安全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张泽瀚, 费晓炜, 吕伟豪, 蔡敏, 庄茁, 王化宁, 费舟
, doi: 10.11883/bzycj-2024-0222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源于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所产生的精神健康障碍,常为爆炸或冲击等外部因素所触发,特别在军事战争中其患病率异常显著,对患者及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对PTSD的诊断仍缺乏客观标准,对其进行筛查和定性诊断存在困难。本文总结了最新的PTSD相关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神经影像学发现的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外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以及特异性外周体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潜在应用。生物标志物研究可以为理解PTS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关键线索,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筛查、诊断和疾病监测手段。PTSD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已经历了选择目的标志物、进行实验内部验证确定检验效能和外部验证确定标志物的可用性等阶段,目前正处于验证临床效用阶段,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数据对候选标志物进行检测并确定其成本效益。此外,基于生物标志物与临床生理学及人口统计学风险因素的综合应用显示出潜在优势,在验证其相对于问卷调查的优越性后,基于体液蛋白组学检测所构建的多蛋白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将为PTSD的诊断提供坚实依据。
航空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与气体燃爆危险性研究进展
杨娟, 牛江昊, 魏陟珣, 胡佳宁, 包防卫, 张青松
, doi: 10.11883/bzycj-2024-0175
摘要:
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是制约电动航空器运行与适航取证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全球电动航空的发展。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燃烧、爆炸等失效事件将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介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爆炸特性的研究现状,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行为、热失控气体爆炸极限以及热失控气体爆炸危险性评估三方面进行阐述: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行为方面,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发展过程,分析了热失控冲击特征参数测定方法,总结了热射流演变机制及射流火焰的模拟仿真与实验方法;针对热失控气体的爆炸极限,对比国内外气体爆炸极限测试标准,总结了热失控气体爆炸极限理论计算方法,并对原位检测爆炸极限的创新方法进行了介绍;在热失控气体爆炸危险性评估方面,介绍了老化锂离子电池危险性评估方法,以及爆炸危险性参数指标。提出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先进诊断技术、增强电解质稳定性、多尺度建模、先进抑制技术以及建立标准化测试流程和技术法规等领域。
基于超材料的动态压剪复合加载实验新技术
任清非, 张泳柔, 胡玲玲, 尹梓霁
, doi: 10.11883/bzycj-2024-0297
摘要:
材料或结构在动态压剪复合加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对于其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的动态复合加载实验技术存在压缩波和剪切波难以同步施加到试件、实验设备昂贵等问题。本文中利用压扭超材料进行应力波转化,在一维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上实现动态压剪同步复合加载。该实验技术具有荷载精准同步、剪压比可控、简单便捷、低成本等优点。针对当压扭超材料转化出来的扭转波幅值较大,透射杆惯性约束不足情况下出现的扭转信号三角波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选用屈服应力各不相同的金属钛、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等3种材料进行了实验测试,证实了动态压剪同步复合加载技术的有效性。借助有限元模型,深入分析压扭超材料的几何参数对其压扭系数及承载能力的影响,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该实验技术的适用范围,预测动态压剪同步复合加载技术能测试的材料强度可达约1 GPa,施加给试件的剪压比可达1.18。
高强钢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的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研究
钱秉文, 周刚, 李名锐, 尹立新, 高鹏飞, 陈春林, 马坤
, doi: 10.11883/bzycj-2022-0309
摘要:
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的理论准确预测是高强钢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中利用二级轻气炮开展了克级高强钢(G50)卵形头长杆弹以1010~1660 m/s的速度侵彻C40混凝土靶实验研究,获取了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和侵彻深度实验数据,并开展了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和考虑弹体头部磨蚀的侵彻深度理论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克级G50卵形头长杆弹侵彻C40混凝土靶时的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区间为1320~1520 m/s;(2)基于已有侵彻模型,建立了新的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理论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本文及文献中的系列实验结果吻合较好;(3)建立了考虑头部侵蚀的侵彻深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4)弹体屈服强度对刚体临界侵彻速度有显著影响,靶体无围压抗压强度对刚体临界侵彻速度有较小影响,实验前的弹体头形系数和弹体尺寸对刚体临界侵彻速度无显著影响。
不同海拔高度炮口冲击波动态演化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康越, 马天, 王俊龙, 张逸之, 张文博, 韩笑, 栗志杰
, doi: 10.11883/bzycj-2024-0108
摘要: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法(Euler-Lagrangian coupling method,CEL)建立了“火药燃气-炮管/炮弹-空气”流固耦合模型,分别对低海拔(海拔高度0 m)、中海拔(海拔高度1000 m)、亚高海拔(海拔高度3000 m)和高海拔(海拔高度5000 m)环境下大口径火炮的发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海拔高度对炮口冲击波动态演化过程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大口径火炮炮口冲击波动态演化过程具有显著的方向依赖性,炮口冲击波峰值压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峰值压力与环境压力近似呈线性关系;形成于炮口制退器处的侧向冲击波主导了操炮人员典型作业区域(炮口后方3~5 m)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在不同海拔条件下进行火炮射击都可致操炮人员听觉器官发生损伤,并对非听觉器官造成威胁。因此,亟需提高操炮人员个体装备防护性能,从而形成对眼、耳、肺和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保护。
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及抗侵彻性能
杨慧, 王可慧, 周刚, 李明, 吴海军, 戴湘晖, 段建
, doi: 10.11883/bzycj-2024-0017
摘要:
风化会使岩石材料孔隙发育,严重影响其工程性能,研究风化作用对花岗岩力学特性及抗侵彻性能的影响,对侵彻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及地下工程防护能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两种不同风化程度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法系统分析其物理特性、静/动态压缩性能及抗侵彻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风化作用会造成花岗岩中黑云母和斜长石含量降低,孔隙率增加、内部组织变松散,缺陷加剧;风化作用将导致花岗岩抗压强度劣化、应变率效应降低,破坏模式从脆性破坏向弱剪切破坏转变;三轴围压作用下,两种花岗岩的静、动态抗压强度随围压的增大显著提升,且中风化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对围压的作用更敏感;高速(873~1040 m/s)侵彻条件下,两种风化花岗岩的抗侵彻性能差异较小,无量纲侵深不超过3倍弹长,岩石靶中不存在明显的侵彻弹道区,但有明显的压碎区,压碎区长度约为弹径的5~8倍。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包昀禹, 辛佳艳, 张安强, 王延江, 卜先乐
, doi: 10.11883/bzycj-2024-0179
摘要: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bTBI)是由爆炸时的冲击波对颅脑造成的损伤效应,伤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躯体和行为障碍以及远期认知功能损害,是战时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bTBI的发生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爆炸发生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于头部表面并在颅内传播,造成颅脑弥漫性损伤,从病理学层面可将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冲击波的机械致伤效应会造成脑内结构的原发性受损,通常不可逆,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伤害。原发性损伤可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继发性级联反应,包括突触功能障碍、兴奋性毒性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脑膜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淀粉样蛋白-β病理改变等,可持续至伤后数天甚至慢性阶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干预的时间窗。轻度bTBI临床表现异质性高,影像学表现常呈阴性,早期诊断困难。但近年来bTBI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取得长足进展,包括泛素C末端水解酶L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轻链、磷酸化tau蛋白、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β和神经源性外泌体等,有望成为影像学阴性的bTB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综上,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关于bTBI的发生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前沿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探索bTBI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策略和干预靶点提供新思路。
Ta-Hf-Nb-Zr体系高熵合金J-C模型及应用试验
李海峰, 门建兵, 金文, 刘旭东
, doi: 10.11883/bzycj-2024-0069
摘要:
针对包含高密度、高热值元素的高熵合金材料在聚能战斗部药型罩上的应用问题,选取Ta-Hf-Nb-Zr体系高熵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INSTRON材料试验机、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平台,探寻该高熵合金在应变率为10−3~103 s−1、温度为25~900 ℃以及应力三轴度为0.33~0.89条件下的力学响应规律,基于静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获取该合金的Johnson-Cook(J-C)本构方程参数及损伤失效模型参数,并建立爆炸加载下高熵合金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EFP)数值模型。开展EFP成型脉冲X射线验证试验,结果显示:117 μs时,高熵合金EFP成型较为完整,EFP长度为51.1 mm,直径为12.27 mm;187 μs时,EFP尾部产生3处断裂,头部长度为24.3 mm,直径为12.27 mm,EFP速度为2496.3 m/s。模拟与试验的EFP长度、直径以及速度的误差均小于8.2%,模拟的断裂形态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J-C模型有效预测了爆炸加载条件下高熵合金EFP的成型状态。
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板水下接触爆炸防爆机理及损伤等级预测
汤长兴, 曹克磊, 赵瑜, 张建伟, 黄锦林, 吕孟杰
, doi: 10.11883/bzycj-2024-0239
摘要:
为探究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材料的水下抗爆防护效果,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方法建立了“水体-炸药-防护层-钢筋混凝土板”的三维精细化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纤维配比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防护层(SAP10S5、SAP10S10、SAP10S15和SAP10S20)和不同炸药质量影响下被防护钢筋混凝土板的损伤演化过程、破坏模式及失效机理,并构建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损伤等级预测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水下接触爆炸荷载下,增设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防护层能够有效降低被防护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板的损伤程度,且其对RC板损伤程度的影响随防护层中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其中SAP10S15配比防护层的抗爆防护效果最优;炸药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SAP10S15配比防护层依然能维持较高的耗能占比,有效降低RC板的损伤程度;当炸药量为0.25kg时,相较于无防护方案,SAP10S15配比防护层加固下RC板的损伤指数衰减最明显,为42.5%,损伤等级由严重破坏降为中度破坏。构建的损伤等级预测曲线能够直观评估钢纤维体积分数/炸药量对RC板损伤等级的影响。
基于自由场爆炸的猪鼓膜破裂规律实验研究
向书毅, 薛松波, 杜智博, 赵杨, 王兴皓, 田旭, 高志强, 冯国栋, 费舟, 庄茁, 柳占立
, doi: 10.11883/bzycj-2024-0255
摘要:
听觉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损伤是爆炸后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强脉冲声致听觉损害风险准则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例如:指标选择冲量还是超压峰值,正压持续时间是否重要等。本研究基于自由场实爆条件,设计并搭建了大动物爆炸致伤平台,探究了不同爆炸参数对鼓膜破裂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基于自由场超压峰值和正压持续时间的鼓膜创伤量效关系。通过笔形压力传感器测量自由场超压,通过Friedlander公式拟合超压时程曲线,确定冲击波超压峰值和正压持续时间,并对时域中记录的波形进行归一化能量频谱分析,以确定冲击波在频域上的信号能量分布。对爆炸后的小型猪进行解剖,记录不同爆炸参数下鼓膜创伤程度。以超压峰值和正压持续时间为自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并给出鼓膜破裂风险曲线。研究发现当自由场压力低于170 kPa,鼓膜无明显损伤;自由场超压峰值大于237 kPa时,部分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和充血。距爆心越近,超压峰值越大,但鼓膜创伤的严重程度并未随之单调增加。在8.0 kg TNT当量的爆炸实验中,鼓膜破裂的严重程度随爆心距的减小呈现先提高再降低的趋势。通过对冲击波载荷特征的分析可知,距爆心越近,正压持续时间越短,高频段能量占比相对更大,小型猪鼓膜破裂的概率可能反而降低,此时仍然出现显著的听力损失和耳蜗损伤。鼓膜作为通过振动传递声信号的黏弹性薄膜结构,其动力学响应可能和载荷频率成分密切相关。本研究认为,除了超压峰值,冲击波波形频谱分布可能对鼓膜破裂程度影响显著。
剪切增稠液填充蜂窝夹芯板的低速冲击响应
李雨薇, 易昶成, 刘志芳, 雷建银, 李世强
, doi: 10.11883/bzycj-2024-0095
摘要:
将气相二氧化硅颗粒与聚乙二醇溶液混合制备的剪切增稠液(shear-thickening fluid, STF)填充到蜂窝芯层中,制成了STF填充蜂窝夹芯板。通过落锤冲击实验,研究了冲击速度(1.0、1.5、2.0 m/s)、蜂窝孔径(2.0、2.5、3.0 mm)和壁厚(0.04、0.06、0.08 mm)对夹芯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测量了结构的应变历史和后面板挠度场的分布情况,探讨了结构的低速冲击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低速冲击下,未填充STF蜂窝夹芯板的变形模式为后面板中心区域凸起变形,周围区域有明显鼓包变形;填充STF蜂窝夹芯板的变形模式为后面板凸起变形且局部凸起区域较大,周围无鼓包产生。STF的剪切增稠效应可以增加参与能量吸收的蜂窝单元,扩大结构的局部变形区域,减小结构的后面板挠度。提高冲击速度、增大蜂窝孔径或者减小壁厚,都更有利于STF的剪切增稠效应。
混凝土中多点聚集爆炸效应起爆参数优化设计
时本军, 李杰, 徐小辉, 徐天涵, 郭纬, 李孝臣, 李超, 李干
, doi: 10.11883/bzycj-2024-0023
摘要:
混凝土介质中多点同时或彼此微差爆炸可产生复杂的地冲击波叠加聚集效应,从而使特定作用区域内的地冲击波压力显著增强,大大提升爆炸的毁伤威力。为获取多点爆源不同排布方式下爆炸聚集效应及地冲击传播衰减规律,进行了混凝土中单点和七点聚集爆炸的现场和数值模拟试验,基于正交设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多点起爆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了比例装药间距、比例有源装药高度和比例起爆微差等因素与不同爆心距下峰值压力间的灰色关联度系数及灰色关联度,确定了起爆参数的优选组合,并开展了数值模拟试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地冲击聚集效应的主要因素为比例装药间距,其次为比例起爆微差,最次为比例有源装药高度。在本模拟试验情况下,采用优化的起爆参数时,即在比例装药间距为0.549 m/kg1/3、比例起爆微差0.239 m/kg1/3和比例有源装药高度为0 m/kg1/3时,地冲击波聚集效应达到最佳,最大可达单点同等装药量产生的地冲击压力的4.7倍。
受冲击荷载后未失效电池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的劣化
魏和光, 周名哲, 朱瑞卿, 胡玲玲
, doi: 10.11883/bzycj-2024-0312
摘要:
为探究小能量冲击对锂电池安全的影响,通过冲击-压缩顺序加载实验对受动态荷载后未失效的软包电池二次受载时的力学响应及失效行为进行评估,结合电性能测试与内部结构损伤分析探究较弱冲击荷载下的电池性能劣化行为,并据此提出弱冲击后电池状态量化评估方法。结果表明:3、5和7 J的冲击能量下电池即使未失效,其内部机械完整性也已经受到一定损伤,再次受载时的失效位移相比新电池分别约降低18%、21%和34%;失效对应变形能分别下降40%、47%和67%,且电性能劣化现象明显,容量分别变为新电池的99.4%、93.6%和87.9%;内阻分别上升4.2%、16.2%和28.7%。二次承载能力下降和电性能劣化程度与冲击能量呈正相关。揭示了电极的冲击变形损伤与电池整体力电性能变化的联系。
航空动力锂电池热失控高温与冲击危害的被动防护包容性
杨娟, 梁焰彭, 刘媛, 刘添添, 张青松
, doi: 10.11883/bzycj-2024-0240
摘要:
锂电池热失控造成的热冲击将损坏安装结构,对周围人员和设备安全产生威胁,是限制其航空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自主搭建的锂电池热失控高温冲击实验平台研究发现,单节电池热冲击对电池包顶板的冲击压力高达13.23 kPa,致使其外表面温度高达274 ℃。为了有效包容锂电池热失控造成的高温冲击危害,提出电池包顶板涂敷防火涂层的被动防护方法。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环氧树脂基膨胀型防火涂层可通过膨胀有效阻隔锂电池热失控冲击压力影响,通过吸收热量降低并延缓电池包顶板的温度上升。分析锂电池热失控包容性验证实验结果可知,1.0 mm厚的E80S20涂层和E85S15B3涂层分别使电池包顶板最高温度下降52.16%和55.80%,结构最高形变分别降低72.2%和44.4%。研究表明防火涂层被动防护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电池舱体对热失控高温和冲击危害的包容性,可作为航空动力锂电池系统安全性设计的有效措施。
冲击载荷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动态响应预测
黄子轩, 张新春, 顾丽蓉, 安利强, 饶理想, 张玮琦
, doi: 10.11883/bzycj-2024-0188
摘要:
为提高径向冲击载荷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基于膜力因子法研究了大变形下电池的动态响应特性。将电池首先简化为包括内芯和外壳的夹层梁结构,根据抗拉屈服强度建立了电池横截面的塑性屈服准则和膜力因子,进一步将膜力因子引入运动方程实现了大变形下动态响应的求解。此外,基于拉压试验测定了电池构件的力学性能,进一步建立了电池整体有限元模型。研究表明:电池位移响应和速度响应的理论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具有一致性;冲击载荷下电池初始速度越高,轴力效应对动态响应的影响越大;电池最大挠度随初始速度近似线性增加,且实际的响应时间具有饱和性;电池最大挠度随内芯和外壳屈服强度之比的减小而增大,电池外壳越薄,屈服强度的影响越显著;电池最大挠度随外壳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屈服强度比越大,外壳厚度的影响越显著。
水下爆炸载荷下柔性支撑板架结构防护效能快速预报与优化方法
郭桐桐, 郭煜, 余俊, 陈娟, 王海坤, 张伦平
, doi: 10.11883/bzycj-2024-0068
摘要:
为实现柔性支撑板架结构在水下爆炸下防护效能的快速评估和设计优化,基于高置信度仿真,建立了水下爆炸作用下柔性支撑板架防护效能的评估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采用验证后的高置信度仿真方法生成样本工况数据,并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能快速评估柔性支撑板架结构防护效能的代理模型。结合多岛遗传算法对建立的代理模型进行防护结构高防护效能和轻量化的多目标优化并获取最优结构参数。建立的快速预报与优化方法可以为相关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钨纤维增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长杆弹斜侵彻/穿甲性能
章浪, 赵丰鹏, 张钰忠, 邓勇军, 李继承
, doi: 10.11883/bzycj-2024-0158
摘要:
基于钨纤维和金属玻璃基体的实际分布特性,建立复合材料弹体的细观有限元几何模型,采用修正的热力耦合本构模型来描述金属玻璃基体的高强度和高剪切敏感性,结合相关的斜侵彻/穿甲试验,开展复合材料长杆弹斜侵彻/穿甲钢靶的三维有限元模拟,与钨合金弹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弹靶变形和破坏特征,分析了撞击倾角、撞击速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弹体侵彻/穿甲“自锐”行为以及弹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斜侵彻/穿甲条件下,由于弹体头部受力的非对称特征,弹头逐渐锐化为非对称的尖头构型,同时弹道偏转,复合材料弹体的“自锐”性能以及侵彻/穿甲能力下降。撞击速度对斜侵彻/穿甲条件下弹体的“自锐”特征及弹道行为有显著影响,低速撞击条件下,撞击倾角越大,弹体侵彻性能越弱;当倾角增大到50°时,撞击速度小于900 m/s的弹体均难以有效侵彻靶板;倾角进一步增大时,弹体容易跳飞。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聚脲材料对肺冲击伤防护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迪, 陈菁, 张安强, 赵晓东, 张双博, 康建毅, 李朝龙, 曾灵
, doi: 10.11883/bzycj-2024-0205
摘要:
肺冲击伤是爆炸后第一级冲击伤最常见死因,进行有效防护是减轻伤情、提升救治效能的最优举措。聚脲材料作为躯体防具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了冲击波作用下聚脲材料对肺脏的防护效应及其对冲击波的衰减特性。首先利用LS-DYNA软件模拟冲击波对穿戴防护材料的山羊胸部的直接损伤过程,然后通过实爆测压数据及肺大体伤情进行有效性验证,最后利用该冲击波防护后效应有限元计算模型完成聚脲材料对人员肺冲击伤防护效应的评估。结果表明:右肺朝向爆心时,冲击波肺损伤应力主要集中在右肺下叶,防护模型肺脏整体应力较小,肺所受负压所致肺过牵效应减弱;聚脲材料能够有效衰减到达皮肤和肺脏表面的超压峰值约58.8%(p < 0.05),降低胸骨最大线速度约22.4%,且随冲击波压强增大衰减能力增强,从而有效降低肺冲击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建立的人员防护效应计算机仿真评估模型为新型防护材料用于人员肺冲击伤的防护效能评估、防护后损伤程度预测提供了方法,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社会意义。
基于罚函数法的大变形冲击碰撞问题显式健壮格式
初东阳, 戎宇飞, 周章涛, 伍星星, 汪俊, 王海坤
, doi: 10.11883/bzycj-2024-0073
摘要:
为了提高基于罚函数法的显式有限元对大变形接触-碰撞问题仿真的精确性和健壮性,基于前增量位移时间中心差分方法,发展了一种新的大变形接触非侵入算法。将动力方程求解步分解为不考虑接触的预估步和考虑接触的修正步,在当前时刻,采用罚函数法施加接触惩罚力,使其满足非侵入条件,从而提高显式接触计算的精确性;在仅能获得下一时刻位移的情况下,为了精确计算下一时刻的大变形内力,基于任意参考构型大变形理论,将动力学方程内力项映射到已知的参考构型求解,避免使用相关物理量的中间构型近似值,从而降低由大变形计算引入的数值误差。更严格的几何非线性算法以及接触算法可有效抑制实体间的非物理穿透和大变形碰撞过程中的单元畸变,提高计算程序的健壮性。对典型碰撞及侵彻算例进行仿真,并与商业软件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发展的大变形接触-碰撞显式算法的正确性,并证明了在高速大变形碰撞仿真方面,当前接触-碰撞显式算法比基于蛙跳格式中心差分和罚函数法的经典接触-碰撞算法更加健壮。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预测方法
袁帅, 台枫, 钱新明, 程东浩
, doi: 10.11883/bzycj-2023-0452
摘要: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试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绝热火焰温度法、Le Chatelier法和Jones法的准确性,考察了电解液蒸汽对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Le Chatelier法计算的爆炸下限偏差最小,为1.14%,绝热火焰温度法偏差最大,为10.02%。在60%~100%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范围内,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先升后降。当热失控产物考虑电解液蒸汽时,60% SOC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仅为3.93%,较未考虑电解液蒸汽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降低了22.49%,这说明电解液蒸汽增加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风险。
二次爆炸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
张海鹏, 潘钻峰, 司豆豆
, doi: 10.11883/bzycj-2024-0021
摘要:
为了探究钢筋混凝土梁在二次爆炸作用下的毁伤效应,开展了相关数值分析研究:利用LS-DYNA中的流固耦合算法和完全重启动技术,对钢筋混凝土梁二次爆炸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拟方法和材料模型参数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二次爆炸场景进行扩展,对典型足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建模分析,探究了爆炸场景、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筋率对二次爆炸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损伤破坏模式和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压力膜效应的存在,在保持爆炸总当量不变的前提下,单次爆炸对钢筋混凝土梁构件造成的损伤比连续两次爆炸造成的累积损伤更严重;提高混凝土强度可以显著提高二次爆炸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抗爆性能;提高纵筋配筋率对梁抗爆性能的提升效果不明显;而对混凝土梁支座部位采用箍筋加密措施可以降低钢筋混凝土梁在爆炸作用下的剪切破坏程度,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在二次爆炸作用下的抗爆性能。进一步计算得到了所涉及二次爆炸场景下两种不同设计参数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损伤曲线,建立了相应的损伤程度分区图。
抗8 000 kJ能级落石冲击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
吴昊, 吴逸凡, 马亮亮
, doi: 10.11883/bzycj-2024-0150
摘要:
常用抗落石冲击被动柔性防护网防护能级和国内标准检验能级均不高于5 000 kJ,而山区桥梁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面临更高冲击能级落石灾害的威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8 000 kJ能级被动柔性防护网的抗落石冲击分析与设计工作。首先,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典型被动柔性防护网单环和三环环链拉伸试验、网片顶破试验以及2 000 kJ能级落石冲击足尺防护网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复现,通过与网环最大破断力、破断位移和破坏特征、落石冲击全过程以及防护网钢丝绳内力时程等试验数据对比,充分验证了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了钢柱倾角、跨距、高度以及消能装置规格等参数对落石冲击下防护网动力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能装置规格是控制防护网内力与位移的关键参数;钢柱倾角建议取10°;钢柱跨距增加会减小结构的面内刚度,而对横向锚固力影响较小;钢柱高度增加会显著提升柱底支反力;钢柱高度和跨距改变需同时合理调整各钢丝绳的锚固位置。最后,通过调整防护网几何尺寸、消能装置规格和添加横向辅助支撑绳等措施给出了2种8 000 kJ能级防护网设计方案,均通过EAD 340059-00-0106标准检验。
基于拉格朗日反分析法的砂岩动态力学特性
张子健, 陈骏, 朱锐, 余浩然, 李冉鑫, 张渊通
, doi: 10.11883/bzycj-2024-0152
摘要:
为深入研究深部地层中砂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建立了一种改进的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对灰砂岩长杆试件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的动态压缩实验,并结合高速数字相关技术(DIC)监测试件表面位移场和应变场的演化过程,探讨了灰砂岩在近场冲击加载下的拉伸破坏的规律。从 DIC 分析得到的位移场中提取出不同质点位移时程曲线,进行了拉格朗日反分析算法计算,获得了灰砂岩材料的全场应力应变规律。结果表明:灰砂岩长杆试件以拉伸破坏为主,且出现了近加载端破碎、远离加载端层裂的现象;灰砂岩长杆试件的动态抗压强度因子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着加载速率升高,各测点应力峰值与应变峰值均呈增大趋势;在同一加载速率下,灰砂岩长杆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近端测点曲线包络远端测点曲线的现象。
露天矿富水裂隙岩体台阶爆破的殉爆机理和防殉爆研究
费鸿禄, 王天恒, 荆广杰
, doi: 10.11883/bzycj-2024-0064
摘要:
殉爆现象会影响露天矿台阶爆破作业安全、边坡稳定性和爆破效果。在炸药冲击起爆机理基础上,并结合露天矿实际富水裂隙岩体台阶爆破振动监测结果,通过对比爆破振动信号波动差异来判别殉爆现象。为研究殉爆产生的机理和防殉爆方法,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分析主发药量、裂隙宽度及药包之间的距离等参数对被发药包孔壁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壁冲击压力随着装药耦合系数的减小、炮孔间裂隙宽度(0.25~1.00 cm)的增大以及炮孔间距离的减小而提高。在裂隙位置装药使用阻波管、充填岩粉或设置空气间隔器,能显著降低通过富水裂隙传递到被发炮孔的冲击压力,并使其低于乳化炸药的起爆压力临界值。当炮孔内只有单条裂隙时,选择填充岩粉是便捷且有效防殉爆方法;当炮孔内有多条裂隙时,该试验条件下,炮孔内放置厚度为2.6 mm的阻波管是最佳防殉爆方法,并能保证爆破效果。
CL-20基高爆速压装炸药的落锤冲击响应特性
徐风, 蒋建伟, 王树有, 李梅, 郝泽辉
, doi: 10.11883/bzycj-2024-0109
摘要:
针对典型CL-20基高爆速压装炸药(C-1, 94.5% CL-20+5.5%助剂)的发射安全性问题,开展400 kg大型落锤试验对压装炸药C-1的冲击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改进的应力率表征法及下限值法、特性落高法分别对该炸药的落锤冲击响应特性进行表征,并与同类压装炸药JO-8和JH-2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不同落高下3种压装炸药底部实测应力曲线及表征参数,并讨论了3种炸药撞击感度的差异及C-1炸药撞击感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进的应力率表征法对炸药撞击感度的表征具有一定有效性和普适性,与其他方法对撞击感度规律的反映具有一致性。C-1炸药的特性落高(H50)为1 m,分别为JO-8和JH-2炸药特性落高的62.50%和50.00%;C-1炸药不发生爆轰对应的后坐应力峰值(σ0)为748.90 MPa,分别为JO-8和JH-2的85.42%和64.33%;C-1的安全应力率参数(C0)为344 GPa2/s,分别为JO-8和JH-2的45.87%和39.14%。CL-20的分子结构、C-1药柱的力学性能和热-化特性是造成其撞击感度高于JO-8和JH-2撞击感度的主要因素。
非对称中空环形聚能装药成型与侵彻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李召婷, 王树有, 孙圣杰, 蒋建伟, 门建兵
, doi: 10.11883/bzycj-2024-0074
摘要:
减弱中空环形聚能装药中中心侵彻体对后级结构的破坏作用,通过改变环锥罩的偏心距离和壁厚,调整了装药和药型罩的质量分布,使之形成准直环形射流,研究了炸高对环形射流侵彻威力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内壳为铝合金时的中心孔平均侵彻深度较内壳为钢时的平均侵彻深度低36.13%;非偏心环锥罩形成的射流存在径向偏移,侵彻能力较弱。当环锥罩顶向外侧偏移0.05dd为环形装药厚度)时,射流准直性较好,环形射流侵彻深度较大;随着药型罩壁厚的增加,射流头部速度不断减小,当壁厚为0.045d时,偏心环锥罩形成的环形射流侵彻能力较强;环形射流侵彻深度对炸高较为敏感,在炸高为1.12d时,环形射流侵彻深度较大。针对非偏心环锥罩和偏心环锥罩两种药型罩结构开展的静破甲试验表明,环形射流侵彻深度和扩孔直径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小于12%,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
多级金属波纹夹层结构的抗强动冲击特性
周睿, 岳增申, 徐轩, 王建强, 张钱城
, doi: 10.11883/bzycj-2023-0296
摘要:
系统研究了采用多级夹层设计的金属多级波纹芯体夹层梁在泡沫子弹冲击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在验证了数值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 Abaqus-Explicit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子弹动量水平下金属多级波纹芯体夹层梁的动态变形过程、定量挠度结果、变形破坏模式和能量吸收特性。进一步地,设计了3种不同几何参数的单层波纹夹层结构,旨在比较单层和多级波纹夹层结构在等质量条件下的抗冲击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多级波纹夹层梁冲击侧夹层面板的二级波纹芯体和一级波纹芯体的压溃程度始终大于背侧夹层面板二级波纹芯体的压溃程度。多级波纹夹层梁背侧面板的最终跨中挠度始终小于等质量单级波纹夹层梁的相应挠度,体现出多级夹层梁的抗冲击防护性能优势。这种增强机理主要在于增加的多孔芯体压缩吸能保护了背侧面板,另外,多级夹层梁的塑性轴向拉伸强度几乎保持不变,而塑性弯曲强度因梁结构总厚度增加而增大,从而扩大了夹层结构的塑性屈服面。
弹体材料性能对超高速侵彻深度的影响规律
钱秉文, 周刚, 李名锐, 陈春林, 高鹏飞, 沈子楷, 马坤
, doi: 10.11883/bzycj-2022-0310
摘要:
为研究弹体材料参数(主要指屈服强度、韧性等)对超高速侵彻混凝土靶侵彻深度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材料性能的93W钨合金柱形弹以23003600 m/s的速度侵彻混凝土靶实验,得到了不同材料性能弹体的侵彻深度和残余弹体长度实验数据,并结合已有文献中的实验结果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材料参数对侵彻深度、残余弹体长度的影响规律。得到的结论如下:(1)如果弹体材料的韧性增强而强度不变,残余弹体特征参数并未显著改变,侵彻深度无显著变化,侵彻深度极大值对应的弹速也无显著变化;(2)如果弹体材料的强度提高而韧性不变,则弹体抵抗侵蚀的能力提升,使弹体残余长度增加,侵彻阶段的临界转变速度增加,进而使刚体侵彻深度和总侵深增加,同时使弹体侵彻深度极大值对应的侵彻速度提高。
含改性氯化合物对N2/细水雾抑制LPG爆炸影响研究
裴蓓, 胡紫维, 韩谕良, 徐梦娇, 陈立伟, 邵翔宇
, doi: 10.11883/bzycj-2023-0340
摘要:
为了提高对液化石油气LPG的抑爆效能,采用自主设计的半开式有机玻璃管道搭建了N2/细水雾抑爆炸实验平台,从爆炸超压、火焰传播速度及其峰值来临时间、火焰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含改性氯化合物N2/细水雾抑爆效果。结果表明:含氯化合物对表面活性剂具有选择性,KCl、NaCl和NH4Cl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care2235)等2种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增效效果更优,爆炸超压峰值、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均有明显降低,且峰值来临时间明显延长;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仅与NaCl共同作用时抑爆效果有明显提升,与其他3种氯盐共同作用时没有增效效果甚至产生促爆现象;FeCl2与表面活性剂协同时会出现爆炸增强现象;含氯化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时,表面张力值存在最佳值,即表面张力在20 mN/m时,抑爆效能最佳。化学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含改性氯化合物N2细水雾能够有效降低绝热火焰温度,消耗关键自由基,中断燃烧链式反应,其抑爆的协同增效机理主要体现在N2惰化稀释、表面活性剂调控水雾粒径增加冷却效应和抑制链式反应等3个方面。
混凝土中带壳柱形装药爆炸应力波衰减规律的数值模拟
杨耀宗, 孔祥振, 方秦, 洪智捷, 高矗
, doi: 10.11883/bzycj-2023-0342
摘要:
基于Kong-Fang混凝土材料模型和LS-DYNA中的多物质ALE算法,开展了CF120混凝土中带壳柱形装药爆炸波衰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已有的柱形装药埋置爆炸试验,对数值算法和材料模型参数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长径比系数、壳厚比系数以及峰值应力耦合系数定量分析了装药形状、壳体厚度和埋深对峰值应力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数据拟合出混凝土中带壳柱形装药爆炸波峰值应力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带壳装药爆炸近区,长径比越大,峰值应力越大,远区则相反,且壳体越厚,峰值应力越大,但存在一个阈值;建立的爆炸波峰值应力计算公式可实现对不同长径比、不同壳体厚度和不同装药埋深的带壳柱形装药爆炸波峰值应力的快速预测,可为结构抗爆设计提供依据。
基于小尺寸模型分析氢氧旋转爆轰波传播的不稳定性机制
徐鸿飞, 王放, 武郁文, 翁春生
, doi: 10.11883/bzycj-2024-0130
摘要:
氢氧的高反应活性给旋转爆轰波的稳定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研究氢氧旋转爆轰波传播不稳定性,通过改变当量比对小尺寸模型下二维氢氧旋转爆轰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氢氧旋转爆轰波复杂多变的传播特性,并分析了典型流场结构,探讨了传播模态的不稳定性以及爆轰波湮灭和再起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提高,流场内分别呈现熄爆、单波、单双波混合3种传播模态,且爆轰波的传播速度随当量比的增大几乎呈线性提高,速度亏损为5%~8%。激波的扰动使得爆燃面失稳产生明显的扭曲和褶皱,氢氧的高反应活性让爆燃面明显分层且在2个分界面上呈现不同的不稳定性,上分界面为Kelvin-Helmholt (K-H)不稳定性,下分界面为Rayleigh-Taylor (R-T)不稳定性。单双波混合模态下爆轰波极不稳定,保持湮灭、单波、双波对撞3种状态之间循环。爆轰波有2种湮灭方式:一是双波对撞导致爆轰波湮灭,二是爆燃面燃烧加剧使得爆燃面下移导致爆轰波湮灭。再起爆的主要原因是:R-T不稳定性诱导爆轰产物与新鲜预混气在爆燃面上相互挤压产生尖峰和气泡结构,增强爆燃面上的反应放热,产生了局部热点并逐渐增强为爆轰波,实现爆燃转爆轰。
不同冷却方式下高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
吴栩霆, 王振, 周航, 张国凯, 李硕标
, doi: 10.11883/bzycj-2024-0097
摘要:
混凝土材料被大量应用于基础设施及国防设施的建造中,为了研究高温混凝土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动态力学特性,通过\begin{document}$\varnothing $\end{document}74 mm大口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不同冷却方式处理下不同温度的C30圆柱形混凝土试样进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其在热、水、力联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研究了冷却方式、温度和加载条件对平均应变率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温混凝土在不同方式冷却后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冷却方式、温度及加载速率对其破碎形态、动态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及一系列动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冷时混凝土试样平均应变率受温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冷却方式下加载速度与平均应变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当温度达到400 ℃及以上时,试样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相同温度下,水冷试样比自然冷却颜色更深,出现更多细微裂纹,骨料形态破坏更严重;不同冷却方式下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均与加载速度呈正比,与加热温度呈反比;水冷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损伤系数低于自然冷却时;高温混凝土峰值应变与加热温度呈正比,与加载速度呈反比,且水冷时的峰值应变相对值要高于自然冷却时;混凝土DIF值与温度及加载速度均呈正比,且温度越高,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越明显;当温度在200 ℃时,混凝土耗能系数出现反弹现象。
弹体高速侵彻花岗岩靶体的结构响应特性
韩明海, 刘闯, 李鹏程, 刘子涵, 张先锋
, doi: 10.11883/bzycj-2024-0145
摘要:
为探究弹体斜侵彻花岗岩靶体的结构响应特性,基于30 mm弹道炮平台,开展了弹体斜侵彻花岗岩靶试验,获得了非正侵彻作用下弹体结构破坏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弹体斜侵彻花岗岩靶的弹体结构变形及断裂机制,分析了侵彻初始条件对弹体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弹体非正侵彻花岗岩靶体时,易发生弯曲和断裂;弹体头尾部所受非对称力是影响弹体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弹体的变形破坏程度由弹体头尾部角速度差峰值大小决定;随着攻角的增大,弹体弯曲程度线性增大,攻角增大到8°时,弹体发生断裂;随着着角的增大,弹体弯曲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着角为15°时,弹体弯曲程度最小,着角达到30°时,弹体发生断裂;与着角相比,攻角对弹体结构响应行为的影响更显著;攻角与着角联合作用时,着角的引入会增大弹体临界断裂正攻角,负攻角会削弱弹体抵抗弯曲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撞击速度高于1600 m/s时,弹体撞击速度成为弹体产生不同响应行为的主控因素。
氢气抑爆材料及其抑爆机理研究进展
陈晓坤, 王君, 程方明
, doi: 10.11883/bzycj-2023-0418
摘要:
氢气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可燃性和高爆炸危害性也使得氢气安全成为研究热点。聚焦氢气抑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不同种类抑爆材料及抑爆机理进行了综合评述。首先,介绍了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多相复合抑爆材料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抑爆效果、关键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其次,探讨了抑爆材料影响氢气爆炸的物理、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综合的作用过程,以揭示各类材料的抑爆机理。最后,展望了氢气抑爆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对高效能抑爆材料探索和机理研究的深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接触爆炸下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的抗爆性能
徐赵威, 汪维, 李奕硕, 张仲昊, 张丛琨
, doi: 10.11883/bzycj-2024-0083
摘要:
为了研究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的抗爆性能,对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开展不同装药量下的接触爆炸实验,并对整体及局部的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利用LS-DYNA有限元仿真软件研究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的损伤过程及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的破坏模式及特征。实验及有限元结果表明: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呈现6种破坏模式(正面成坑;层裂破坏;层裂鼓包;震塌破坏,聚脲涂层鼓包大变形;爆炸贯穿,聚脲涂层严重鼓包变形;贯穿和撕裂破坏);在钢筋混凝土厚板背面涂覆聚脲有效增强了复合结构的抗爆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应用下的聚脲/钢筋混凝土厚板复合结构抗爆设计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爆炸作用下建筑结构高效毁伤评估方法
吕晋贤, 吴昊, 卢永刚, 陈德
, doi: 10.11883/bzycj-2024-0053
摘要:
为综合评估战后建筑结构的毁伤等级,针对爆炸作用下典型地面建筑,即含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提出了损伤破坏和倒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并通过RC结构爆炸试验、倒塌事故和砌体墙爆炸试验进行了充分验证;其次,开展了典型3层原型RC框架结构在不同爆炸当量(25~200 kg TNT)下的内爆炸数值仿真,定量分析了爆炸冲击波在建筑结构内部的传播、结构损伤破坏和墙体飞散等。爆炸作用下建筑结构的高效毁伤评估流程为:结合镜像爆源和非线性叠加原理确定内爆炸荷载,基于等效单自由度方法评估梁、板、柱及墙体构件的毁伤等级,引入构件重要性系数加权确定房间毁伤等级,考虑房间功能及位置重要性评估整体结构的毁伤等级。高精度数值仿真分析与毁伤评估方法计算的典型RC框架结构的整体毁伤等级一致,即在25、100和200 kg TNT爆炸下RC结构分别呈现轻度、中度和重度毁伤,毁伤评估方法可缩短99%以上的计算耗时,兼具可靠性与时效性。
侵彻爆炸联合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遮弹层设计
程月华, 吴昊, 岑国华, 张瑜
, doi: 10.11883/bzycj-2024-0061
摘要:
为了准确评估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遮弹层在战斗部侵彻爆炸作用下的损伤破坏并建立可靠的计算方法,首先,开展了UHPC靶体抗105 mm口径弹体侵彻和5 kg TNT炸药爆炸联合作用试验,获取了侵彻作用后以及侵彻与爆炸联合作用后弹靶的损伤破坏数据;然后,建立了UHPC靶体抗弹体侵彻与爆炸作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上述试验和已有的有限厚UHPC板埋置装药爆炸试验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对比了SDB、WDU-43/B和BLU-109/B等3种典型原型战斗部侵彻与爆炸联合作用下,UHPC遮弹层和普通混凝土遮弹层的临界贯彻和震塌厚度。结果表明:3种战斗部侵彻爆炸联合作用下,遮弹层的临界贯穿厚度和震塌厚度范围分别为1.30~2.60 m和1.70~5.00 m,相应的临界贯穿系数和震塌系数范围分别为1.81~2.17和2.46~4.17;与普通混凝土遮弹层对比,3种战斗部侵彻爆炸联合作用下UHPC遮弹层的开坑直径减小了34.4%~42.4%,临界贯穿和震塌厚度分别降低了7.1%~31.6%和39.7%~52.8%。研究结果可为UHPC遮弹层的抗力评估和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简易冲击分解模型的爆轰驱动硅橡胶数值模拟及实验解读
刘军, 殷建伟, 张凤国
, doi: 10.11883/bzycj-2024-0070
摘要:
为了反映爆轰驱动下硅橡胶发生冲击分解反应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种简易的硅橡胶冲击分解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爆轰驱动含硅橡胶夹层钢板实验进行了模拟,并分析解读了钢板的自由面速度。结果表明,实验中硅橡胶发生了冲击分解反应,导致钢板的自由面速度曲线出现了首次起跳中间速度平台及首次起跳速度峰值降低的现象。受硅橡胶冲击分解影响,首次入射波压力将在临界冲击分解压力附近弛豫一段时间,再继续升高至最高压力。该压力波作用于钢板的自由面后,出现了自由面速度在中间速度平台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升高至速度峰值的现象。硅橡胶冲击分解后的气相物质可压缩性较高,首次加载波内较多的能量被用于压缩气体做功,导致首次波传播至自由面时能量衰减、峰值压力降低,首次起跳速度峰值降低。
反应破片对带壳装药的冲击效应
赵宇峰, 段继, 冯顺山
, doi: 10.11883/bzycj-2024-0063
摘要:
为了研究反应破片对带壳装药的冲击毁伤效应,通过弹道实验和AUTODYN有限元仿真,结合由等效破片初速和等效格尼速度表征的带壳装药各失效等级判据,获得并对比了惰性破片和反应破片冲击下带壳装药的等效破片初速、等效格尼速度、带壳装药的反应持续时间、鉴证靶破坏情况和炸药层峰值压力,分析了反应破片靶后释能特点对带壳装药失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惰性破片可使带壳装药发生正常爆轰失效;反应破片穿靶后的动能与化学能叠加效应弱,只能使带壳装药发生爆燃失效或爆炸失效,带壳装药的等效格尼速度与格尼速度的比值为0.014~0.233,炸药层峰值压力为1.04~3.62 GPa。
强爆炸火球热辐射尺度效应理论和数值研究
李康, 刘娜, 李守先, 赵多
, doi: 10.11883/bzycj-2023-0199
摘要:
针对火球热辐射双脉冲极值特征问题,基于辐射流体热传导近似模型,理论推导了表征尺度效应的相似参数来界定热辐射极值特征的适用域。选取火球特征尺度和辐射自由程特征尺度差异较大的2类典型问题来验证尺度效应相似参数的有效性,并采用高精度Euler辐射流体计算程序来数值模拟火球热辐射对尺度效应相似参数的依赖性。理论和数值结果表明:尺度效应相似参数能较好描述不同条件下的火球热辐射演化规律,并可扩展到实验分析中;仅依靠爆炸高度来表征火球演化中的尺度效应存在一定局限性。
UHMWPE薄板抗轻武器杀伤元斜侵彻研究
宋福琛, 郭辉, 陈玉
, doi: 10.11883/bzycj-2023-0208
摘要:
为解决高性能轻质防弹插板受轻武器杀伤元侵彻防护问题,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层压薄板进行了侵彻实验,分析了侵彻后UHMWPE薄板的变形失效特征并对比了轻武器杀伤元的破坏形貌。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UHMWPE薄板抗轻武器杀伤元侵彻数值模型,通过靶板破坏形态、凹陷深度以及弹头变形的实验结果对数值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UHMWPE薄板受弹体斜侵彻失效模式,揭示了3种轻武器杀伤元侵彻下入射角度对跳弹现象和UHMWPE薄板破坏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7.62 mm×25 mm的钢芯弹与7.62 mm×39 mm的普通弹(钢芯)斜侵彻UHMWPE薄板的跳弹角均位于45°~50°范围内;7.62 mm×25 mm的铅芯弹在入射角大于70°时才可完整跳出,其余均以破损弹片形式飞溅,弹体破坏会对跳弹状况产生影响;入射角较小时,斜侵彻子弹会产生面积较大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弹坑,连续击发的下一枚子弹会更容易击穿弹坑薄弱处的纤维板,斜侵彻作用对薄板受二次侵彻产生不利影响;入射角较大时,子弹会较完整地发生跳弹并具有高剩余速度,会对人员产生二次杀伤。研究成果可为UHMWPE薄板用于轻量化军用防弹插板设计提供参考。
高空强爆炸X射线辐照铝靶板动响应的数值模拟
余润洲, 张昆, 汤文辉
, doi: 10.11883/bzycj-2024-0082
摘要:
高空强爆炸所产生的X射线辐照至导弹壳体结构时产生的汽化反冲冲量(blow-off impulse,BOI)及热激波,能够引起目标的动响应破坏。现有的Whitener、BBAY和MBBAY理论模型仅能给出一维近似BOI值,无法处理复杂三维情况并给出对应的热激波峰值压力p,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非常依赖数值计算。利用X射线热激波数值计算程序TSHOCK3D对矩形铝靶板在0.1~3.0 keV范围的普朗克黑体温度和220~400 J/cm2辐射能通量下的汽化反冲冲量及峰值压力进行计算,并与理论模型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SHOCK3D程序可以可靠地给出结果,正辐照靶板中心处近似一维工况下的BOI与Whitener、BBAY和MBBAY三个理论模型下的BOI基本相符。通过单变量分析可得,靶板中BOI和峰值压力p均与入射能通量呈近似线性关系;而对于不同的黑体温度,BOI和峰值压力则在1.5~2 keV处存在极大值。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冲击试验技术
陈旭, 李子祺, 吴亚东, 王靖博, 李玉龙, 郭亚洲
, doi: 10.11883/bzycj-2023-0195
摘要:
基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由电磁力驱动产生高幅值长脉宽加速度载荷的冲击试验装置,弥补了现阶段地面冲击试验技术的缺陷。使用电磁Hopkinson杆进行了加速度冲击试验,得到了应力和加速度载荷。根据一维应力波原理,推导出细长杆中加速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试验值和理论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试验方法的准确性。使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电磁Hopkinson杆加速度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值模型和方法的准确性。基于此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产生高幅值长脉宽加速度载荷的冲击试验装置,并对该装置进行了不同电压和电容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提出的试验装置能够产生长脉宽高幅值的加速度过载环境,且电容电压越大则加速度幅值越大,电容值越大加速度脉宽越宽。通过调控装置中的电路参数,可产生不同幅值和脉宽的加速度载荷。
覆土真空爆炸容器内部载荷及动态响应分析
周德政, 李晓杰, 王小红, 王宇新, 闫鸿浩
, doi: 10.11883/bzycj-2023-0455
摘要:
为了研制超大型真空爆炸焊接容器,探索覆土真空爆炸容器内的冲击载荷及结构动态响应,设计了一座可以满足实验需要的0.55 m3小型真空爆炸容器,在其内部开展了一系列真空爆炸实验;应用AUTODYN有限元应用程序,对真空爆炸实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深入探索了冲击波在容器内部的传播规律、冲击载荷分布状态、结构动态响应以及覆土厚度对平板结构消振作用的影响等问题。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爆炸容器内冲击载荷时程曲线的第2次脉冲峰值明显高于第1次脉冲峰值,且冲击波的叠加和反射总是发生在封盖内壁;随着容器内部真空度的不断下降,冲击载荷的峰值也被明显削弱;容器封盖的动态响应分为阶跃上升、脉冲随动、惯性滞后和静压稳定4个发展阶段;随着真空度的下降以及覆土厚度的增加,爆炸容器的动态响应逐渐被削弱。降低容器内部环境压力和增加覆土厚度均可削减爆炸容器的受迫振动,可为超大型真空爆炸容器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聚脲加固配筋砌体墙抗燃气爆炸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柳锦春, 王钰颖, 孙妮
, doi: 10.11883/bzycj-2024-0077
摘要:
为研究燃气爆炸作用下配筋砌体墙的抗爆能力及聚脲对墙体的加固性能,采用LS-DYNA软件,对无配筋砌体墙、配筋砌体墙、聚脲加固无筋砌体墙、聚脲加固配筋砌体墙的抗燃气爆炸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墙体在峰值为5、10、20、30 kPa的燃气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对灰缝竖向配筋增强效果和聚脲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无筋墙体抗燃气爆炸能力较弱,一般在20 kPa荷载作用下发生不可修复破坏,在30 kPa荷载作用下发生倒塌破坏;(2)在砌体墙灰缝中,竖向配置钢筋和在墙体表面喷涂聚脲均可增强砌体墙的抗爆能力。在20 kPa荷载作用下,各加固墙体跨中峰值位移均较无筋墙体的减小,破坏均较轻,均可修复,其中双面喷涂聚脲加固无筋墙体的抗爆效果最好,其在30 kPa荷载作用下也未发生倒塌破坏,配筋加强和背爆面喷涂聚脲加固的次之;(3)三组聚脲加固配筋墙体均可承受30 kPa燃气爆炸荷载的作用,迎爆面喷涂加固的墙体中间发生开裂,有碎块飞溅,跨中峰值位移最大,背爆面以及双面喷涂加固的墙体两端出现局部破坏,两者墙体基本完整,且双面喷涂的墙体跨中峰值位移最小,说明在灰缝竖向配筋的基础上再双面喷涂聚脲,抗爆加固效果最优,还可以承受更大的燃气爆炸荷载。
含初始损伤饱水花岗岩的冲击破坏规律
褚怀保, 陈璐阳, 杨小林, 王东辉, 魏海霞, 孙博
, doi: 10.11883/bzycj-2024-0036
摘要: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岩的微观致裂机制。结果表明:饱水后花岗岩中角闪石、钠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的占比减少,高岭石占比显著提高;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大,花岗岩的动态峰值应力逐渐减小,而破碎程度和块度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且初始损伤对块度分形维数的影响大于饱水的影响;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加,断口出现更多的微裂纹和碎屑,断口图像的分形维数也逐渐增加;放大倍数在400~3200范围内时,断口图像分形维数随着图像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增加,超过3200后,分形维数减小。
连续纤维增强高孔隙复合材料的抗侵彻性能研究
王洋, 李广滨, 王桂吉, 唐恩凌, 高国文, 彭辉
, doi: 10.11883/bzycj-2023-0472
摘要:
首先,用二级轻气炮发射Q235钢质弹丸,对连续纤维增强高孔隙复合材料开展弹道侵彻实验,计算了弹道极限,归纳和分析了其损伤的形态和模式,并将这种复合材料的侵彻防护性能与其他材料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弹道侵彻连续纤维增强高孔隙复合材料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剩余速度、损伤的形态和范围,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进而通过观察有限元模拟的弹孔形态、应力分布和损伤分布等方式,对侵彻过程的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复合材料在防热、冲击防护与承受外载荷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爆轰管内氢氧爆炸过程与碳-铁纳米材料生长研究
赵铁军, 刘翼, 吴永翔, 闫鸿浩, 吴林松
, doi: 10.11883/bzycj-2023-0404
摘要:
为研究气相爆轰合成碳-铁纳米材料的爆炸过程,采用氢氧爆炸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氢氧摩尔比(2∶1、3∶1和4∶1)对爆轰参数(爆速、爆温、爆压)峰值时程曲线与碳-铁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爆轰管内氢氧爆炸包括爆轰波的传播与燃烧波的衰减两个过程,且氢氧摩尔比对爆速、爆温、爆压的峰值时程曲线影响十分显著。随着氢氧摩尔比的提高,爆轰波的爆速、爆温、爆压及其衰减速率均呈减小趋势。氢氧摩尔比通过影响爆轰波的传播与衰减而作用于碳-铁纳米材料形貌的生长。零氧平衡时,样品为碳包铁纳米颗粒,随着氢氧摩尔比的提高,样品中碳纳米管的数量逐渐增多。调整氢氧摩尔比可实现对爆轰波传播与衰减过程的控制,达到气相爆轰控制性制备特定形貌的碳-铁纳米材料目的。
CF/SSF增强珊瑚砂水泥砂浆微观结构分析及动态劈裂拉伸试验研究
郭瑞奇, 李江南, 马林建, 欧灿, 许鑫
, doi: 10.11883/bzycj-2-23-0466
摘要:
珊瑚混凝土是一种拉压强度严重不对称的材料,研究其动态拉伸力学性能对岛礁防护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碳纤维(carbon fiber, CF)和不锈钢纤维(stainless steel fiber, SSF)增强珊瑚砂水泥砂浆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拉伸力学性能,采用ø10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装置进行动态劈裂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纤维掺量的珊瑚砂水泥砂浆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抗拉强度和能量耗散规律,并结合扫描电镜测试揭示混杂纤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复掺CF与SSF的珊瑚砂水泥砂浆试样的静、动态抗拉强度都有明显的提高,最大动态抗拉强度增长率为66.03%。在相同应变率下,试样的动态抗拉强度与纤维掺量呈正相关,其破碎程度与纤维掺量呈负相关,纤维的桥接作用对试样裂缝开展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同一纤维掺量下,动态增长因子随应变率的升高明显增大,动态增长因子最大值为2.44,表现出明显的拉伸应变率效应。珊瑚砂水泥砂浆试样的破碎程度及耗散能量均与应变率呈正相关,且纤维掺量越高,试样破坏时需要耗散的能量越多。
主体结构荷载可控的新型组合式防护结构(I):抗爆机制
方秦, 高矗, 孔祥振, 杨亚
, doi: 10.11883/bzycj-2023-0459
摘要:
针对以中粗砂为分配层的传统成层式结构难以可靠控制作用于主体结构上荷载的缺陷,以及以泡沫混凝土为夹层的组合式防护结构抗爆机制不明等问题,开展了组合式防护结构预制孔装药爆炸试验,测得了特定位置处的爆炸波时程曲线和结构损伤破坏情况。然后基于Kong-Fang混凝土材料模型和LS-DYNA中的光滑粒子伽辽金(SPG)算法,开展了爆炸波在组合式防护结构中传播衰减规律和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组合式防护结构的抗爆机制在于遮弹层和泡沫混凝土层之间的强波阻抗失配关系,通过“调控”爆炸能量的分配,使得爆炸能量大部分耗散在遮弹层中,大幅减少经泡沫混凝土层到达主体结构上的荷载和能量。研究结果可为抗新型钻地弹的防护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起爆方式对椭圆截面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的影响
邓宇轩, 张先锋, 刘闯, 李鹏程, 马正伟, 刘子涵
, doi: 10.11883/bzycj-2024-0041
摘要:
为研究椭圆截面战斗部在不同起爆方式下破片速度的分布特性,建立了5种具有不同短长轴比的椭圆截面战斗部数值模拟模型。开展了端面中心单点、短(长)轴中点双点、短长轴中点4点以及端面面起爆5种起爆方式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起爆方式下椭圆截面战斗部破片的速度分布及能量输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径向方向,战斗部在不同起爆方式下破片最大径向速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由长轴至短轴方向对数增长,且随着短长轴比的增大,短长轴方向破片速度差值逐渐减小。然而,不同起爆方式下椭圆截面战斗部最大速度截面上破片速度平均值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端面起爆时的破片径向平均速度最高,单点起爆最低,且随着起爆点数量的增加,最大速度截面上的破片的整体平均速度逐渐增大。在轴向方向,受端面稀疏波的影响,不同方位角最大破片速度均出现在靠近非起爆端1/4处,且起爆点在短轴轴线上相较于在长轴轴线上会提高靠近起爆端长轴方向的破片速度,但短轴方向沿轴向的破片速度分布无明显差异。此外,不同起爆方式对椭圆截面装药爆炸能量输出特性无明显影响,其中27%的装药能量转化为壳体动能,有50%的能量被壳体断裂变形以及空气冲击波消耗。
典型金属粉末对FAE冲击波效应和热毁伤性能的影响
张蓓蓓, 程扬帆, 蒋八运, 沈兆武, 甘小红
, doi: 10.11883/bzycj-2023-0465
摘要:
为了探究典型金属粉末对燃料空气炸药(fuel air explosive,FAE)冲击波效应和热毁伤性能的影响,采用20 L球形液体爆炸测试系统并结合比色测温方法,深入研究了不同金属粉种类和含量下环氧丙烷(epoxypropane,PO)的燃爆特性、火焰结构及温度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纯环氧丙烷的最佳质量浓度为780 g/m3,最大爆燃超压∆pmax = 0.799 MPa,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 = 52.438 MPa/s。添加Al粉、Ti粉和Mg粉的环氧丙烷最大燃爆超压、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和最大火焰平均温度均随着金属粉末质量比(I)的增加而增大,而最大压力上升时间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最大燃爆超压和最大火焰平均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Al/PO、Mg/PO、Ti/PO,且当金属粉的质量比I = 40%时,3种固-液混合燃料的∆pmax值相较于纯环氧丙烷分别增加了12.00%、8.41%和11.54%;此外,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和燃烧速率的变化规律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Mg/PO、Al/PO、Ti/PO,且当金属粉的质量比I = 40%时,3种固-液混合燃料的(dp/dt)max值相较于纯环氧丙烷分别增加了41.91%、39.60%和45.29%。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能金属粉末在改善环氧丙烷燃爆性能方面各有优势,在FAE的配方设计时,应根据毁伤性能指标合理选择金属粉末作为含能添加剂。
基于自适应FEM-SPH耦合算法的飞机典型部位破片冲击战伤的数值研究
叶纪元, 杨扬, 徐绯, 王逸韬, 何宇廷
, doi: 10.11883/bzycj-2023-0252
摘要:
针对飞机典型部位在遭到高速破片攻击后结构整体的战伤状态及破片的剩余行为开展数值模拟。应用LS-DYNA软件,结合有限单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两者的优势,建立自适应的FEM-SPH耦合模拟方法,并构建两种飞机典型部位的计算模型,采用六面体网格局部细化方法实现了核心位置的精确模拟,并进行试验来验证数值模型;开展了一系列高速冲击战伤模拟,对比了不同工况下破片高速冲击结构后形成的碎片云和破口形貌,并对破片的剩余速度和质量进行分析,确定了破片在结构蒙皮上的临界跳飞角。结果表明:自适应FEM-SPH耦合算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能够对破片高速冲击战伤进行有效准确模拟;碎片云分布形状随破片速度增加变得狭长,冲击角度会改变碎片云和结构破口形状朝向;碎片云高度和扩散速度随破片速度或角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都呈线性关系;破片的速度减少量不随初始速度变化,质量减少量则与冲击速度成正相关,两者与冲击角度都成负相关;破片临界跳飞角与冲击速度大小基本呈线性关系。研究成果可为飞机战伤后破口预测和快速维修提供一定参考。
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透射和反射压力的计算
严富怀, 岳松林, 邱艳宇, 王明洋, 何勇
, doi: 10.11883/bzycj-2023-0440
摘要:
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的透射、反射压力计算尚缺乏可靠的计算理论,利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以及水、土的状态方程,分别推导得到冲击波在水、土介质中传播的Hugoniot关系以及p-u曲线,进而从理论上解析得到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处的透射和反射压力。分别建立了水中自由场、水-土分层介质场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其中水、土参数与理论推导时采用的三相介质饱和土计算模型中的参数保持一致。计算结果表明,水土交界面透射、反射压力的理论解与数值解具有高度一致性。采用80 g TNT炸药,距离水土交界面0.1~0.9 m(比例爆距为0.232~2.089 m/kg1/3)爆炸时,得到的透射、反射压力的理论解与数值解误差均小于7%,根据解析解得出反射压力与水中入射压力之比,反射压力系数在1.6~1.8范围内;距离水土交界面0.5 m时,饱和土的含气量在0~10%范围内变化,得到的透射、反射压力的范围为63.8~70.0 MPa,此时其反射压力系数在1.55~1.70范围内。推导得出的冲击波在水土交界面透射、反射压力的计算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精度高,可为开展水下爆炸对水底土中工程结构的毁伤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SHPB试验的碳纳米管增强混凝土动态压缩行为研究
夏伟, 陆松, 白二雷, 赵德辉, 许金余, 杜宇航
, doi: 10.11883/bzycj-2023-0424
摘要:
为探究碳纳米管增强混凝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压缩行为,采用\begin{document}$\varnothing $\end{document}100 mm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试验装置对其进行了冲击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和碳纳米管掺量条件下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受压变形以及能量耗散特征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增强混凝土的动态强度特性具有显著的加载速率敏感性,动态抗压强度和动态强度增长因子均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当加载水平相同时,动态抗压强度随碳纳米管掺量的增大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增幅可达23.7%。碳纳米管增强混凝土的极限应变与冲击韧度的变化特点相似,均随冲击速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具有一定的冲击速度强化效应,但与冲击速度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在同一加载水平下,当碳纳米管掺量为0.30%时,混凝土的冲击韧度达到相对最大,较之普通混凝土提升约10%。掺入适量的碳纳米管能够有效强化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和致密性,进而改善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能量耗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