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铝-锂合金应变率负敏感效应及动态韧性现象
周光泉, 程经毅
1989, 9(3): 193-198.
摘要:
本文从实验上揭示了铝-锂合金奇特的应变率负敏感效应和动态韧性特性,并应用作者所建议的无屈服型粘塑性本构模型对其力学行为从理论上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复合推进剂的冲击波起爆和爆轰过程研究
白春华, 丁(忄敬)
1989, 9(3): 199-205.
摘要:
本文应用拉氏量计和拉氏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常用的复合推进剂(聚硫和丁羟复合推进剂)的冲击波起爆和爆轰过程。在冲击波起爆过程中,压力等参量出现双峰现象,化学反应由三个阶段完成。在爆轰过程中,反应区宽度5mm以上,属于非理想爆轰过程。最后基于组分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推进剂,在冲击波作用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双峰现象和多反应阶段的出现是由于高氯酸铵和粘合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非线性弹性介质中冲击波斜反射的研究(Ⅱ)
刘鲁峰, 李永池, 唐之景
1989, 9(3): 206-211.
摘要:
利用前文结果求解了冲击波在固壁及滑动刚壁两种边界面上的斜反射问题。在滑动刚壁的情,很可能出现马赫反射图象。
两种高分辨率数值方法计算波前有非均匀流的变截面管内激波传播规律的比较
吴清松
1989, 9(3): 212-219.
摘要:
本文采用两种对间断解具有高分辨率的数值方法基于推广Riemann问题解的二阶Godunov型有限差分法和分裂算子的随机选取法,计算了微波在波前有非均匀定常流的一维变截面管道中的传播和波后流场特征,得到一致结果,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这类运动的一些特殊规律。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二阶Godunov型方法明显优于随机选取法。
花岗岩体中应力波传播计算的动态本构关系
楼沩涛
1989, 9(3): 220-227.
摘要:
在花岗岩体的弹性区域,对实测径向质点速度波形运用Lagrangian分析方法,得到了球面应力波传播的加载速率相关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速率相关本构关系所作的计算结果表明,它能较正确地描述岩石中球面应力波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要特征,即应力波峰值衰减指数大于1和波形剖面的展宽。
关于爆炸载荷对烟囱倾倒方向的影响
许连坡
1989, 9(3): 228-238.
摘要:
用爆破法拆除烟囱时,对烟囱倾倒方向有影响的因素可能包括爆炸载荷,风力,爆炸引起的空气冲击波,烟囱的初始运动状态以及切口情况等。本文研究了在正常切口下前三种因素的影响。得到: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影响烟囱的倾倒方向。
铸装TNT炸药表面热点温度的测量
高文, 王贵朝, 章冠人
1989, 9(3): 239-243.
摘要:
非均匀炸药冲击起爆的热点理论一直是爆轰物理中,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文对热点温度实验测量工作进行了尝试,叙述了用多通道光学高温计测量非均匀炸药表面热点温度的原理及方法。用实验方法得到在3.44GPa左右的冲击压力下,铸装TNT炸药表面热点温度约为3640K。
粘性介质上的悬臂梁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刚塑性动力响应
张元
1989, 9(3): 244-253.
摘要:
本文考虑了一个放置在粘性介质上的刚-理想塑性悬臂梁在自由端受冲击载荷时的小变形动力响应。具体讨论了线性粘性介质时矩形脉冲,线性衰减脉冲及瞬时冲击等加载情况,并与无介质解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介质对梁的运动变形模式、最终挠度、能量吸性的影响。
膛口流场的数值模拟
尤国钊, 魏琪
1989, 9(3): 254-260.
摘要:
本文使用严格二维的FCT算法数值模拟美国M16 5.36毫米自动步枪的非定常的轴对称膛口流场。用此方法不仅可得到膛口冲击波的发展过程,而且可得到不少数值方法不易得到的马赫盘的发展过程。本文计算结果与Schmidt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更复杂(考虑弹丸、膛口制退器等)的膛口流场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燃烧向爆炸转变(DDT)抑制剂对于塑料粘结黑索今撞击感度的影响
松全才, 魏化震
1989, 9(3): 261-265.
摘要:
塑料粘结炸药(PBX)的机械撞击感度远低于单纯炸药,这因为塑料包覆层改进了炸药晶体表面性质。本工作研究了含有燃烧向爆炸转变(DDT)抑制剂-三苯甲醇(TPC)对于黑索今(RDX)的机械感度影响,发现含TPC的RDX撞击感度低于不含TPC的。塑料粘结剂改进,并降低在撞击时热点产生的概率(P4),而TPC则降低热点传播的概率(P2)。可以预期含有TPC类型化合物的PBX机械感度可能会大幅度地降低。
可爆性气体爆炸极限和爆燃转变成爆轰的研究
胡栋, 龙属川, 吴传谦, 孙珠妹, 程新路, 王春彦
1989, 9(3): 266-275.
摘要:
我们成功地研制了长为6.6m、内径为100mm的柱形爆炸激波管。利用此激波管我们研究了氢气和氧气混合物的爆炸特性。研究表明:氢气和氧气混合物的可爆性极限为25%H2至84%H2(体积比);混合物起爆的临界初始压力P0c近似与混合物的浓度无关。我们还用石英传感器技术测量了混合物从爆燃转变为爆轰的过程(DDT),确定了爆炸速度、爆炸压力与混合物初始压力P0的关系。爆燃波速度D和压力P快速增加,并且DG0(声速)时,爆燃波能转变成爆轰。爆燃波速度D和压力P衰减时,爆燃波将熄灭。氢氧混合物浓度接近上限时,爆燃向爆轰转变时的爆轰呈过激励状态,然后逐渐趋于正常爆轰。C-J理论可近似预估气体爆轰参数。
爆炸波与地下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动光弹性探讨
朱振海
1989, 9(3): 276-280.
摘要:
本文用动态光弹性探讨了地表爆炸产生的应力波与地下结构物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等差条纹分布分析了P波、S波、von Schmidt波及R波与结构物基础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表明R波是对地下结构物危害最大的波。可以采取防护措施来反射和消耗R波的能量。
可燃云雾中的激波特性
汤明钧
1989, 9(3): 281-288.
摘要:
可燃云雾中激波特性的研究是近三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其特点是在激波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激波及波后流动与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过程,例如液滴在激波后高速气流作用下发生变形,液体微雾从母液滴剥离及其迅速蒸发,燃料路与氧化气体混合以及混合气体的点火和发生快速的化学反应等。由于上述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耦合使得人们对这一激波现象的了解还很不充分。与单纯气相,液相或因相相比,这种混合相反应介质中的激波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