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25
摘要:
增材制造凭借其高设计自由度和快速成形的特点,在制造复杂几何结构的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关键部件上具有巨大的优势。Ti-6Al-4V钛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及抗蠕变性的特性,在经常承受冲击载荷的航天器、武器装备等关键部位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入了解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在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影响机制是提高构件使役性能的重要基础。为此,对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的力学响应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首先,简要概括了典型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分类和工作原理。其次,梳理了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的准静态拉伸性能和动态压缩性能,并与铸造和锻造Ti-6Al-4V构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增材制造钛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行为的关联机制展开了讨论。最后,针对增材制造Ti-6Al-4V合金在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各向异性力学响应,总结了常用改善各向异性的后处理工艺。
增材制造凭借其高设计自由度和快速成形的特点,在制造复杂几何结构的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关键部件上具有巨大的优势。Ti-6Al-4V钛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及抗蠕变性的特性,在经常承受冲击载荷的航天器、武器装备等关键部位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入了解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在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影响机制是提高构件使役性能的重要基础。为此,对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的力学响应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首先,简要概括了典型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分类和工作原理。其次,梳理了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的准静态拉伸性能和动态压缩性能,并与铸造和锻造Ti-6Al-4V构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增材制造钛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行为的关联机制展开了讨论。最后,针对增材制造Ti-6Al-4V合金在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各向异性力学响应,总结了常用改善各向异性的后处理工艺。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19
摘要:
鉴于H型钢柱在工业厂房、停车场等场合应用时易遭受吊装载荷和车辆撞击,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对H型钢柱撞击中及撞击后的力学性能开展全过程分析。首先,通过机理分析,获得了不同轴压比影响下试件的变形特征、应力和耗能发展。结果表明,侧向撞击下,H型钢柱以整体变形为主,上翼缘和腹板分别发生局部凹陷和平面外屈曲;撞击力时程曲线呈现明显的平台段,预加轴力明显削弱试件的抗撞能力。其次,建立了108个参数分析模型,重点探究了荷载参数(撞击质量m、撞击速度vh,m和轴压比n)、材料参数(屈服强度fys)和几何参数(截面面积A和试件长度L)对撞击力、撞击变形和剩余承载力的影响,发现随着撞击质量m、撞击速度vh,m和轴压比n的增大,H型钢柱的整体和局部变形增大,剩余承载力降低。此外,钢材强度的提高有效增强了试件的抗撞性能。最后,基于响应面法提出了多因子交互影响的撞击下整体和局部变形及撞击后剩余承载力的预测公式,可用于H型钢柱撞击全过程损伤评估与设计。
鉴于H型钢柱在工业厂房、停车场等场合应用时易遭受吊装载荷和车辆撞击,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对H型钢柱撞击中及撞击后的力学性能开展全过程分析。首先,通过机理分析,获得了不同轴压比影响下试件的变形特征、应力和耗能发展。结果表明,侧向撞击下,H型钢柱以整体变形为主,上翼缘和腹板分别发生局部凹陷和平面外屈曲;撞击力时程曲线呈现明显的平台段,预加轴力明显削弱试件的抗撞能力。其次,建立了108个参数分析模型,重点探究了荷载参数(撞击质量m、撞击速度vh,m和轴压比n)、材料参数(屈服强度fys)和几何参数(截面面积A和试件长度L)对撞击力、撞击变形和剩余承载力的影响,发现随着撞击质量m、撞击速度vh,m和轴压比n的增大,H型钢柱的整体和局部变形增大,剩余承载力降低。此外,钢材强度的提高有效增强了试件的抗撞性能。最后,基于响应面法提出了多因子交互影响的撞击下整体和局部变形及撞击后剩余承载力的预测公式,可用于H型钢柱撞击全过程损伤评估与设计。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393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发病率、患病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为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深入研究TBI的生物力学原理有助于提升头部防护效果,发展快速评估技术并采取及时干预,从而降低伤情恶化的风险。人类头部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head model, FEHM)作为一种数值分析工具,能够模拟头部在受到冲击时的动态响应,包括脑组织的应力应变时空分布、颅内压的变化等,为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详细总结了国内外主流的人类头部有限元模型的现状与发展,追溯了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模型的特点并介绍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TBI机制研究进展。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将有助于开发新型FEHM,并为创伤性脑损伤的风险评估及防护装备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发病率、患病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为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深入研究TBI的生物力学原理有助于提升头部防护效果,发展快速评估技术并采取及时干预,从而降低伤情恶化的风险。人类头部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head model, FEHM)作为一种数值分析工具,能够模拟头部在受到冲击时的动态响应,包括脑组织的应力应变时空分布、颅内压的变化等,为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详细总结了国内外主流的人类头部有限元模型的现状与发展,追溯了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模型的特点并介绍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TBI机制研究进展。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将有助于开发新型FEHM,并为创伤性脑损伤的风险评估及防护装备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002
摘要:
为了解核乏燃料储运容器等球墨铸铁结构在低温、冲击环境下的动态断裂特性,本文通过改进的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球墨铸铁材料在不同温度(20℃、−40℃、−60℃和−80℃)下的Ⅰ型动态断裂韧性进行了测试,并着重研究了材料的韧脆转变行为。试样的起裂时间由应变法确定,采用实验-数值方法确定了裂尖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和材料的Ⅰ型动态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冲击速度加载下,球墨铸铁的Ⅰ型动态断裂韧性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降低,起裂时间也随温度降低而减少。通过对断口的微观分析,发现在不同温度下材料存在失效机理的转变。随着温度的降低,断口韧窝减少,河流花样以及解理台阶增多。通过对韧性与脆性微观形貌特征进行量化统计,表明了材料在低温下存在延性特征变弱、脆性增强的规律,这种韧脆转变现象与材料断裂韧性的测试结果相吻合。
为了解核乏燃料储运容器等球墨铸铁结构在低温、冲击环境下的动态断裂特性,本文通过改进的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球墨铸铁材料在不同温度(20℃、−40℃、−60℃和−80℃)下的Ⅰ型动态断裂韧性进行了测试,并着重研究了材料的韧脆转变行为。试样的起裂时间由应变法确定,采用实验-数值方法确定了裂尖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和材料的Ⅰ型动态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冲击速度加载下,球墨铸铁的Ⅰ型动态断裂韧性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降低,起裂时间也随温度降低而减少。通过对断口的微观分析,发现在不同温度下材料存在失效机理的转变。随着温度的降低,断口韧窝减少,河流花样以及解理台阶增多。通过对韧性与脆性微观形貌特征进行量化统计,表明了材料在低温下存在延性特征变弱、脆性增强的规律,这种韧脆转变现象与材料断裂韧性的测试结果相吻合。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61
摘要:
加工与装配的公差导致间隙在工程结构中广泛存在,强动载下间隙内可能产生威胁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间隙射流,为了深入了解间隙射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基于二级轻气炮对带有间隙的金属钨样品开展了超高速冲击加载实验,通过高速分幅照相系统记录了间隙射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采用ANSYS Autodyn软件建立了预测间隙射流形成的数值模型,并基于代表性实验获取的射流形态及头部速度历史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调整数值模型中的飞片速度、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分别研究了这三者对间隙射流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定常射流模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预测间隙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的经验模型。研究表明,基于欧拉方法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强动载下间隙射流的形成。加载压力是控制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加载压力的提高,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也相应增大。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对射流头部速度的影响较小,但间隙射流质量随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的增大呈线性增大。由于间隙闭合速度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定常射流模型未能准确预测间隙射流的形成,而所提出的经验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加工与装配的公差导致间隙在工程结构中广泛存在,强动载下间隙内可能产生威胁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间隙射流,为了深入了解间隙射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基于二级轻气炮对带有间隙的金属钨样品开展了超高速冲击加载实验,通过高速分幅照相系统记录了间隙射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采用ANSYS Autodyn软件建立了预测间隙射流形成的数值模型,并基于代表性实验获取的射流形态及头部速度历史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调整数值模型中的飞片速度、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分别研究了这三者对间隙射流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定常射流模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预测间隙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的经验模型。研究表明,基于欧拉方法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强动载下间隙射流的形成。加载压力是控制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加载压力的提高,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也相应增大。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对射流头部速度的影响较小,但间隙射流质量随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的增大呈线性增大。由于间隙闭合速度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定常射流模型未能准确预测间隙射流的形成,而所提出的经验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81
摘要:
为探究超高速撞击条件下混凝土靶内的应力波特性,建立了基于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压电应力计的应力波测试系统,研究了PVDF压电应力计的标定方法,测量了克级柱形93W钨合金弹体超高速撞击条件下混凝土靶体内的应力波形,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应力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结果表明:PVDF压电应力计的动态灵敏度系数为(17.5±0.5) pC/N;信噪比高的超高速撞击条件下实验测量的混凝土靶内的应力波形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模拟和实验获得的应力波峰值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0%。
为探究超高速撞击条件下混凝土靶内的应力波特性,建立了基于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压电应力计的应力波测试系统,研究了PVDF压电应力计的标定方法,测量了克级柱形93W钨合金弹体超高速撞击条件下混凝土靶体内的应力波形,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应力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结果表明:PVDF压电应力计的动态灵敏度系数为(17.5±0.5) pC/N;信噪比高的超高速撞击条件下实验测量的混凝土靶内的应力波形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模拟和实验获得的应力波峰值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0%。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353
摘要:
为探究节理岩体在循环动力扰动作用下的动态力学行为,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含单节理辉长岩试件进行了单轴循环冲击试验,从试件的抗冲击能力、应力应变性质、能量和损伤的演化对其动态力学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在循环冲击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为劈裂,节理倾角显著影响试件的抗冲击能力;试件在循环冲击过程中均出现了应变回弹现象,其力学性质并不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单调弱化;用耗散能表示的累积损伤系数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大,增幅随节理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在低应力冲击作用下,单节理试件内的压剪应力不足以产生剪切裂纹,试件的破坏主要是由拉应力引起的张拉裂纹逐渐扩展并与节理相互贯通造成的。多节理岩体与单节理岩体的破坏机理类似,在循环冲击过程中会同时出现微缺陷的压密和节理处微裂纹的萌生,然而裂纹是否能使试件内的节理相互贯通影响了多节理试件的抗冲击能力,对于完整岩石试件,则是先出现微缺陷的压密,随后微裂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被激活,最终导致试件破坏。
为探究节理岩体在循环动力扰动作用下的动态力学行为,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含单节理辉长岩试件进行了单轴循环冲击试验,从试件的抗冲击能力、应力应变性质、能量和损伤的演化对其动态力学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在循环冲击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为劈裂,节理倾角显著影响试件的抗冲击能力;试件在循环冲击过程中均出现了应变回弹现象,其力学性质并不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单调弱化;用耗散能表示的累积损伤系数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大,增幅随节理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在低应力冲击作用下,单节理试件内的压剪应力不足以产生剪切裂纹,试件的破坏主要是由拉应力引起的张拉裂纹逐渐扩展并与节理相互贯通造成的。多节理岩体与单节理岩体的破坏机理类似,在循环冲击过程中会同时出现微缺陷的压密和节理处微裂纹的萌生,然而裂纹是否能使试件内的节理相互贯通影响了多节理试件的抗冲击能力,对于完整岩石试件,则是先出现微缺陷的压密,随后微裂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被激活,最终导致试件破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77
摘要:
为研究近爆载荷作用下高强钢板的抗爆性能,首先利用ANSYS/LS-DYNA软件开展了高强钢材料的SHPB冲击试验模拟,标定了表征高强钢动态本构的Johnson-Cook模型参数;基于该参数开展了84组近爆条件下高强钢板的爆炸模拟,系统分析了爆炸冲击波与钢板的相互作用过程,阐明了钢板的宽度及厚度等几何参数对其变形特征与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此外,通过汇总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提供了近爆作用下高强钢板最大变形位移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Johnson-Cook模型能有效模拟高强钢在高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在冲击波传播方面,高强钢板厚度的增加会削弱冲击波穿透钢板后的影响范围;针对不同几何参数的高强钢板,近距离爆炸荷载会造成花瓣形破口、小破口以及大变形3种毁伤模式,且钢板厚度是决定其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在大变形毁伤模式下,钢板厚度的增加或边长的减小会提高其抗爆能力,宽厚比与钢板抗爆性能呈正相关。
为研究近爆载荷作用下高强钢板的抗爆性能,首先利用ANSYS/LS-DYNA软件开展了高强钢材料的SHPB冲击试验模拟,标定了表征高强钢动态本构的Johnson-Cook模型参数;基于该参数开展了84组近爆条件下高强钢板的爆炸模拟,系统分析了爆炸冲击波与钢板的相互作用过程,阐明了钢板的宽度及厚度等几何参数对其变形特征与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此外,通过汇总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提供了近爆作用下高强钢板最大变形位移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Johnson-Cook模型能有效模拟高强钢在高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在冲击波传播方面,高强钢板厚度的增加会削弱冲击波穿透钢板后的影响范围;针对不同几何参数的高强钢板,近距离爆炸荷载会造成花瓣形破口、小破口以及大变形3种毁伤模式,且钢板厚度是决定其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在大变形毁伤模式下,钢板厚度的增加或边长的减小会提高其抗爆能力,宽厚比与钢板抗爆性能呈正相关。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315
摘要:
为研究硝酸酯增塑聚醚固体推进剂内部结构损伤演化行为,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成像和自主研发的原位压缩试验系统,在0.1、1.0和5.0 mm/s加载速率下进行了宏细观结构的原位可视化观测,探究了推进剂宏观变形及其内部微裂纹的空间分布与传播模式。结果表明,微裂纹主要形核并生长于填充颗粒与基体界面处,细观孔隙的演化表现出率相关性。与拉伸加载下损伤持续生长不同,压缩过程中孔隙形核、生长与闭合并存;尤其在高速压缩下,推进剂产生“喇叭”状形貌且微裂纹沿四周分布,表面宏观破坏由近表面颗粒与基体界面处的微裂纹扩展传播所致。研究还发现,微裂纹的传播与填充颗粒的空间位置相关,在动态压缩载荷作用下,微裂纹存在横向和轴向两种扩展模式;基体竖直取向微裂纹易发生向水平取向微裂纹的转变,从而导致裂纹闭合。
为研究硝酸酯增塑聚醚固体推进剂内部结构损伤演化行为,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成像和自主研发的原位压缩试验系统,在0.1、1.0和5.0 mm/s加载速率下进行了宏细观结构的原位可视化观测,探究了推进剂宏观变形及其内部微裂纹的空间分布与传播模式。结果表明,微裂纹主要形核并生长于填充颗粒与基体界面处,细观孔隙的演化表现出率相关性。与拉伸加载下损伤持续生长不同,压缩过程中孔隙形核、生长与闭合并存;尤其在高速压缩下,推进剂产生“喇叭”状形貌且微裂纹沿四周分布,表面宏观破坏由近表面颗粒与基体界面处的微裂纹扩展传播所致。研究还发现,微裂纹的传播与填充颗粒的空间位置相关,在动态压缩载荷作用下,微裂纹存在横向和轴向两种扩展模式;基体竖直取向微裂纹易发生向水平取向微裂纹的转变,从而导致裂纹闭合。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47
摘要:
为了更好地量化表征钨合金弹丸侵彻靶板过程,分别采用FEM(finite element method)、SPG(smoothed particle Galerkin)、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E-SPH(finite element-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自适应数值模拟方法,对钨合金弹丸侵彻Q235A钢靶开展了数值模拟计算,对比了4种数值模拟方法在描述弹丸侵彻穿靶后,弹丸剩余速度、靶板穿孔孔径以及弹丸穿靶后二次破片生成及其分布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在描述弹丸剩余速度方面,由于FEM方法在处理材料失效问题时是基于单元侵蚀算法,因此FEM方法以及FE-SPH自适应方法严格依赖于失效准则以及失效参数的选择,而SPG方法在键失效模式下无需调整失效参数就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在描述靶板穿孔孔径上,FEM以及FE-SPH自适应方法具有精确的物质边界,可以精确刻画穿孔形貌特征,但不同失效准则下的靶板穿孔直径相差较大;SPG方法对失效参数不敏感,可以准确预测靶板的穿孔直径;在弹丸穿靶后二次破片的生成及其分布方面,FE-SPH自适应以及SPH方法均能对二次破片进行表征,FE-SPH自适应方法可以直接获取大质量破片信息,但比SPH方法的求解效率低。
为了更好地量化表征钨合金弹丸侵彻靶板过程,分别采用FEM(finite element method)、SPG(smoothed particle Galerkin)、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E-SPH(finite element-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自适应数值模拟方法,对钨合金弹丸侵彻Q235A钢靶开展了数值模拟计算,对比了4种数值模拟方法在描述弹丸侵彻穿靶后,弹丸剩余速度、靶板穿孔孔径以及弹丸穿靶后二次破片生成及其分布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在描述弹丸剩余速度方面,由于FEM方法在处理材料失效问题时是基于单元侵蚀算法,因此FEM方法以及FE-SPH自适应方法严格依赖于失效准则以及失效参数的选择,而SPG方法在键失效模式下无需调整失效参数就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在描述靶板穿孔孔径上,FEM以及FE-SPH自适应方法具有精确的物质边界,可以精确刻画穿孔形貌特征,但不同失效准则下的靶板穿孔直径相差较大;SPG方法对失效参数不敏感,可以准确预测靶板的穿孔直径;在弹丸穿靶后二次破片的生成及其分布方面,FE-SPH自适应以及SPH方法均能对二次破片进行表征,FE-SPH自适应方法可以直接获取大质量破片信息,但比SPH方法的求解效率低。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453
摘要:
为研究民航客机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冰雹撞击损伤特性,首先,通过试验对冰球在高速冲击下的撞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冲击力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冲击力与冰球动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后,对T800/3200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单次冰球撞击,发现其损伤形态与碳纤维层合板的铺层方式有关,而损伤程度则与冰球的初速度有关,同时超声C扫描结果表明其内部层间脱黏面积与冰球撞击时的动能呈线性增长关系;最后,对相同厚度的靶板进行了冰球重复撞击试验,其宏观损伤程度随撞击次数的增加而加重,且碳纤维板中心点的挠度与冰球累积动能呈二次关系,并最终呈现前后贯穿且伴有大量纤维拔出的损伤形态。
为研究民航客机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冰雹撞击损伤特性,首先,通过试验对冰球在高速冲击下的撞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冲击力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冲击力与冰球动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后,对T800/3200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单次冰球撞击,发现其损伤形态与碳纤维层合板的铺层方式有关,而损伤程度则与冰球的初速度有关,同时超声C扫描结果表明其内部层间脱黏面积与冰球撞击时的动能呈线性增长关系;最后,对相同厚度的靶板进行了冰球重复撞击试验,其宏观损伤程度随撞击次数的增加而加重,且碳纤维板中心点的挠度与冰球累积动能呈二次关系,并最终呈现前后贯穿且伴有大量纤维拔出的损伤形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78
摘要:
为研究锆基非晶合金破片侵彻碳纤维损伤机理和后效靶毁伤能力,采用12.7 mm弹道枪开展了球型锆基非晶合金破片侵彻6 mm厚碳纤维靶和后效2 mm厚LY12靶组成的叠合靶和间隔靶的弹道枪试验研究,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了后效LY12靶毁伤的面积。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靶的毁伤面积与破片速度正相关,且无明显扩孔反应,迎弹面主要为纤维剪切破坏和压缩变形毁伤,背弹面则主要为拉伸撕裂破坏以及层间失效。破片冲击相同设置靶板时,LY12靶的毁伤面积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增大,速度低于954.7 m/s时,间隔靶后效LY12靶的毁伤面积小于叠合靶后效LY12靶毁伤面积,随着速度提高,间隔靶后效LY12靶的毁伤面积快速提高,而叠合靶后效LY12靶毁伤面积的增长趋于平缓,且前者远大于后者。因此,高速撞击时,设置间隔靶对于后效毁伤更有利。
为研究锆基非晶合金破片侵彻碳纤维损伤机理和后效靶毁伤能力,采用12.7 mm弹道枪开展了球型锆基非晶合金破片侵彻6 mm厚碳纤维靶和后效2 mm厚LY12靶组成的叠合靶和间隔靶的弹道枪试验研究,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了后效LY12靶毁伤的面积。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靶的毁伤面积与破片速度正相关,且无明显扩孔反应,迎弹面主要为纤维剪切破坏和压缩变形毁伤,背弹面则主要为拉伸撕裂破坏以及层间失效。破片冲击相同设置靶板时,LY12靶的毁伤面积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增大,速度低于954.7 m/s时,间隔靶后效LY12靶的毁伤面积小于叠合靶后效LY12靶毁伤面积,随着速度提高,间隔靶后效LY12靶的毁伤面积快速提高,而叠合靶后效LY12靶毁伤面积的增长趋于平缓,且前者远大于后者。因此,高速撞击时,设置间隔靶对于后效毁伤更有利。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335
摘要:
为了在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影响:首先,基于前人提出的能够同时考虑裂隙几何参数、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Barton建立的粗糙裂隙JRC-JCS抗剪强度模型,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其次,将该计算模型引入到前人提出的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中,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裂隙粗糙度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最后,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裂隙粗糙度JRC、裂隙面基本摩擦角φb、裂隙长度2a对岩体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JRC由0分别增加到10和2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42分别增加到27.28和28.37 MPa;当φb由0°分别增加到15°和3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24 MPa分别增加到27.28和28.80 MPa;当2a由1 cm分别增加到2和3 cm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31.37 MPa分别降低至27.28和23.90 MPa。同时为了更精确地刻画裂隙面粗糙度的影响,将裂隙面分形维数引入到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不但提高了模型计算精度,而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更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为了在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影响:首先,基于前人提出的能够同时考虑裂隙几何参数、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Barton建立的粗糙裂隙JRC-JCS抗剪强度模型,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其次,将该计算模型引入到前人提出的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中,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裂隙粗糙度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最后,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裂隙粗糙度JRC、裂隙面基本摩擦角φb、裂隙长度2a对岩体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JRC由0分别增加到10和2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42分别增加到27.28和28.37 MPa;当φb由0°分别增加到15°和3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24 MPa分别增加到27.28和28.80 MPa;当2a由1 cm分别增加到2和3 cm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31.37 MPa分别降低至27.28和23.90 MPa。同时为了更精确地刻画裂隙面粗糙度的影响,将裂隙面分形维数引入到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不但提高了模型计算精度,而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更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27
摘要:
缩比实验具有成本低、风险小、周期短等优势,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以典型民机机身下部结构为对象,开展了民机结构坠撞缩比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研究。推导了民机坠撞缩放比例因子,设计并加工了1/4缩比实验件,开展了6 m/s工况下的坠撞实验,获得了全尺寸坠撞实验与缩比实验中机身结构关键位置处的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地面撞击载荷响应以及局部关键部位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缩比实验件与全尺寸实验件在框和立柱处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具有较好一致性。缩比结构对全尺寸原型结构的坠撞载荷峰值预测误差为14.4%,座椅加速度峰值预测误差为14.8%,横梁处的加速度峰值预测误差为13.1%。缩比实验可以有效预测全尺寸原型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动态响应,可用于民机结构坠撞性能验证和评估。
缩比实验具有成本低、风险小、周期短等优势,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以典型民机机身下部结构为对象,开展了民机结构坠撞缩比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研究。推导了民机坠撞缩放比例因子,设计并加工了1/4缩比实验件,开展了6 m/s工况下的坠撞实验,获得了全尺寸坠撞实验与缩比实验中机身结构关键位置处的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地面撞击载荷响应以及局部关键部位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缩比实验件与全尺寸实验件在框和立柱处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具有较好一致性。缩比结构对全尺寸原型结构的坠撞载荷峰值预测误差为14.4%,座椅加速度峰值预测误差为14.8%,横梁处的加速度峰值预测误差为13.1%。缩比实验可以有效预测全尺寸原型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动态响应,可用于民机结构坠撞性能验证和评估。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94
摘要:
针对精确预测不同长径比(L/D)的圆柱套筒在一段起爆下的破片初速分布问题,首先基于试验验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L/D对破片初速的影响,在此基本上,提出了适用于L/D≥1圆柱套筒的初速分布计算模型,该模型中添加了与L/D相关的受轴向稀疏波影响的修正项,最后,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所提出的初速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L/D下的破片初速分布均呈现两端初速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且L/D越大,破片初速越大,当L/D达到5时,最大破片初速与Gurney公式计算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仅为1.99%;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6%,表明了该模型在预测不同L/D下的破片初速分布是可靠的。
针对精确预测不同长径比(L/D)的圆柱套筒在一段起爆下的破片初速分布问题,首先基于试验验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L/D对破片初速的影响,在此基本上,提出了适用于L/D≥1圆柱套筒的初速分布计算模型,该模型中添加了与L/D相关的受轴向稀疏波影响的修正项,最后,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所提出的初速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L/D下的破片初速分布均呈现两端初速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且L/D越大,破片初速越大,当L/D达到5时,最大破片初速与Gurney公式计算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仅为1.99%;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6%,表明了该模型在预测不同L/D下的破片初速分布是可靠的。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14
摘要:
为了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含铜矿岩的破碎块度与能量耗散关系,借助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分析不同冲击荷载下含铜凝灰岩的力学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结合分形理论构建耗散能与矿岩破碎块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有限离散元方法(finit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FDEM)模拟矿岩的裂纹扩展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能的增加,透射能、耗散能、反射能三者的能量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即透射能、耗散能、反射能依次减小;根据耗散能的不同,碎石块度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耗散能由19.52 J增加至105.72 J时,矿岩的平均块度从27.98 mm降低至16.94 mm,分形维数提升了26.43%,表明耗散能越高,矿岩的宏观破碎程度越剧烈,破碎块度的数目越多,碎块粒径越小,均匀性越好;随着冲击荷载的增大,裂纹起裂时间缩短,拉伸裂纹数量占总裂纹数量的比重提高。FDEM数值计算方法的应用可为深入解析岩石断裂破坏特性提供新的思路。
为了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含铜矿岩的破碎块度与能量耗散关系,借助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分析不同冲击荷载下含铜凝灰岩的力学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结合分形理论构建耗散能与矿岩破碎块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有限离散元方法(finit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FDEM)模拟矿岩的裂纹扩展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能的增加,透射能、耗散能、反射能三者的能量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即透射能、耗散能、反射能依次减小;根据耗散能的不同,碎石块度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耗散能由19.52 J增加至105.72 J时,矿岩的平均块度从27.98 mm降低至16.94 mm,分形维数提升了26.43%,表明耗散能越高,矿岩的宏观破碎程度越剧烈,破碎块度的数目越多,碎块粒径越小,均匀性越好;随着冲击荷载的增大,裂纹起裂时间缩短,拉伸裂纹数量占总裂纹数量的比重提高。FDEM数值计算方法的应用可为深入解析岩石断裂破坏特性提供新的思路。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403
摘要: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索和新型管索组合结构(anchor cable with C-shaped tube,ACC)在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双结构面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在混凝土试块强度为55 MPa,预应力为200 kN条件下,分别以2、10、20、30、40 mm/min的剪切位移加载速率进行双结构面剪切试验。试验以剪切变形曲线、结构峰值剪切荷载、钢丝破坏形态和结构面抗剪强度贡献为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结构的抗剪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加载速率区间内,受损伤累积速度和应变率强化效应的影响,结构分别表现出强度弱化和强度强化的特性,抗剪承载能力出现较大的变化。在结构面附近,支护结构表现出拉剪组合破坏现象,但由于ACC结构中C形管的存在,应力集中效应降低,试验曲线波动减弱,内部钢丝受剪切作用破坏的情况与锚索相比明显减弱。同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构建的ACC结构双剪试验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较高,动荷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ACC结构形成的锚固系统具备良好的吸能效果,冲击能量越大,吸能效果越明显;且ACC结构在高速冲击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冲击速度越大,抗剪承载能力越高。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索和新型管索组合结构(anchor cable with C-shaped tube,ACC)在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双结构面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在混凝土试块强度为55 MPa,预应力为200 kN条件下,分别以2、10、20、30、40 mm/min的剪切位移加载速率进行双结构面剪切试验。试验以剪切变形曲线、结构峰值剪切荷载、钢丝破坏形态和结构面抗剪强度贡献为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结构的抗剪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加载速率区间内,受损伤累积速度和应变率强化效应的影响,结构分别表现出强度弱化和强度强化的特性,抗剪承载能力出现较大的变化。在结构面附近,支护结构表现出拉剪组合破坏现象,但由于ACC结构中C形管的存在,应力集中效应降低,试验曲线波动减弱,内部钢丝受剪切作用破坏的情况与锚索相比明显减弱。同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构建的ACC结构双剪试验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较高,动荷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ACC结构形成的锚固系统具备良好的吸能效果,冲击能量越大,吸能效果越明显;且ACC结构在高速冲击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冲击速度越大,抗剪承载能力越高。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434
摘要:
抑爆剂在防止粉尘爆炸事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NiP@Fe-SBA-15抑爆剂,采用哈特曼管道爆炸测试系统,对爆燃火焰的传播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测定NiP@Fe-SBA-15抑爆剂对聚丙烯(PP)爆炸火焰的抑制作用,以及添加不同比例的NiP@Fe-SBA-15抑爆剂对PP爆炸火焰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NiP@Fe-SBA-15抑爆剂能够显著降低PP粉尘爆燃火焰的温度和燃烧速度,当添加质量分数为70%的NiP@Fe-SBA-15时,基本实现了对PP爆燃火焰的高效抑制。此外,结合爆炸产物的实验分析结果,提出了NiP@Fe-SBA-15对PP粉尘爆燃的物理和化学抑制机制。
抑爆剂在防止粉尘爆炸事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NiP@Fe-SBA-15抑爆剂,采用哈特曼管道爆炸测试系统,对爆燃火焰的传播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测定NiP@Fe-SBA-15抑爆剂对聚丙烯(PP)爆炸火焰的抑制作用,以及添加不同比例的NiP@Fe-SBA-15抑爆剂对PP爆炸火焰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NiP@Fe-SBA-15抑爆剂能够显著降低PP粉尘爆燃火焰的温度和燃烧速度,当添加质量分数为70%的NiP@Fe-SBA-15时,基本实现了对PP爆燃火焰的高效抑制。此外,结合爆炸产物的实验分析结果,提出了NiP@Fe-SBA-15对PP粉尘爆燃的物理和化学抑制机制。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359
摘要:
为探究清洁燃料乙炔在O2/CO2气氛下的可燃下限,在5 L圆柱体爆炸反应装置中进行实验,测得了乙炔的可燃下限。随着CO2的体积分数从14%增加到85%,乙炔的可燃下限从2.64%增长到3.93%,在较小的范围内呈线性增加。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可燃下限依次降低,表明炔烃具有更大的燃烧范围。基于极限层流速度法计算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乙炔可燃下限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讨论了CO2的热力学、化学、输运效应对可燃下限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力学效应的平均占比为64%,化学效应占比35%,输运效应占比1%。
为探究清洁燃料乙炔在O2/CO2气氛下的可燃下限,在5 L圆柱体爆炸反应装置中进行实验,测得了乙炔的可燃下限。随着CO2的体积分数从14%增加到85%,乙炔的可燃下限从2.64%增长到3.93%,在较小的范围内呈线性增加。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可燃下限依次降低,表明炔烃具有更大的燃烧范围。基于极限层流速度法计算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乙炔可燃下限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讨论了CO2的热力学、化学、输运效应对可燃下限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力学效应的平均占比为64%,化学效应占比35%,输运效应占比1%。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431
摘要:
为研究轻型木框架墙的抗爆性能,讨论了爆炸荷载作用下轻型木框架墙的数值建模方法,重点探讨了木立柱-面板钉连接动力放大系数以及木立柱破坏准则;基于部分组合理论,通过引入木立柱和轻型木框架墙的动力放大系数实测结果,给出了钉连接动力放大系数的合理取值;构建了考虑木基结构板正交各向异性、钉连接动力非线性力学行为以及木立柱动力弹塑性特征的轻型木框架墙抗爆分析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爆炸荷载作用下轻型木框架墙的动力响应以及木立柱发生断裂的时间和对应的峰值位移。考虑了不同木立柱的材性差异后,模型预测的木立柱断裂后木框架墙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与试验结果一致。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可为今后轻型木框架结构的抗爆易损性评估提供模型基础。
为研究轻型木框架墙的抗爆性能,讨论了爆炸荷载作用下轻型木框架墙的数值建模方法,重点探讨了木立柱-面板钉连接动力放大系数以及木立柱破坏准则;基于部分组合理论,通过引入木立柱和轻型木框架墙的动力放大系数实测结果,给出了钉连接动力放大系数的合理取值;构建了考虑木基结构板正交各向异性、钉连接动力非线性力学行为以及木立柱动力弹塑性特征的轻型木框架墙抗爆分析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爆炸荷载作用下轻型木框架墙的动力响应以及木立柱发生断裂的时间和对应的峰值位移。考虑了不同木立柱的材性差异后,模型预测的木立柱断裂后木框架墙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与试验结果一致。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可为今后轻型木框架结构的抗爆易损性评估提供模型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72
摘要:
为研究冲击作用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质和裂纹处的动态温度,采用系统响应速率达到微秒级的自搭建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结合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通过静态标定试验拟合了钢-聚丙烯纤维混凝土(steel-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SPFRC)的温度曲线。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的温度演化与力学性能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钢纤维体积掺量对动力学性能和温度影响很大,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1.5%钢纤维体积掺量的试件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当钢纤维体积掺量达到2.0%时,由于混凝土内部空隙增多,导致其力学性能略有下降。在冲击过程中,裂纹处的动态温度效应呈现“台阶状”特征,温度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在裂纹初期温度上升缓慢,而裂纹扩展后摩擦和剪切效应加剧,导致裂纹处温度急剧上升。不同钢纤维体积掺量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限,其峰值温度和峰值应力呈现相似规律,温度的主要变化由裂纹扩展和摩擦效应决定。
为研究冲击作用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质和裂纹处的动态温度,采用系统响应速率达到微秒级的自搭建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结合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通过静态标定试验拟合了钢-聚丙烯纤维混凝土(steel-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SPFRC)的温度曲线。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的温度演化与力学性能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钢纤维体积掺量对动力学性能和温度影响很大,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1.5%钢纤维体积掺量的试件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当钢纤维体积掺量达到2.0%时,由于混凝土内部空隙增多,导致其力学性能略有下降。在冲击过程中,裂纹处的动态温度效应呈现“台阶状”特征,温度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在裂纹初期温度上升缓慢,而裂纹扩展后摩擦和剪切效应加剧,导致裂纹处温度急剧上升。不同钢纤维体积掺量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限,其峰值温度和峰值应力呈现相似规律,温度的主要变化由裂纹扩展和摩擦效应决定。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50
摘要:
为降低具有初始攻角的弹体在侵彻时产生的横向过载峰值。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一种带锯齿弹身的新型钻地弹以非零攻角姿态侵彻混凝土靶体时其特有的横向降载效应和机理。考虑初始攻角、质心系数等的影响,以常规光滑弹作为对比对象,分析了弹体运动规律、弹靶接触力、接触力矩、接触面积等。结果表明,在1°、2°和3°的小初始攻角范围内,锯齿弹较光滑弹可分别降低横向过载峰值约30.6%、5.2%、11.3%,但相应的接触力矩的峰值和脉宽、偏转角度等均有所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锯齿弹的横向降载机理:锯齿弹身减小了弹靶的接触面积,横向接触力主要集中在弹身锯齿区靠近头部的前两个锯齿环槽的右锯齿上,使得锯齿弹身与靶的横向接触力减小,而非锯齿区(主要是弹体头部)与靶的横向接触力增大,二者的竞争可增强锯齿弹整体的横向降载效果。通过结构设计等手段抑制锯齿弹的弹道偏转后,可有效提升锯齿弹的横向降载效率。
为降低具有初始攻角的弹体在侵彻时产生的横向过载峰值。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一种带锯齿弹身的新型钻地弹以非零攻角姿态侵彻混凝土靶体时其特有的横向降载效应和机理。考虑初始攻角、质心系数等的影响,以常规光滑弹作为对比对象,分析了弹体运动规律、弹靶接触力、接触力矩、接触面积等。结果表明,在1°、2°和3°的小初始攻角范围内,锯齿弹较光滑弹可分别降低横向过载峰值约30.6%、5.2%、11.3%,但相应的接触力矩的峰值和脉宽、偏转角度等均有所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锯齿弹的横向降载机理:锯齿弹身减小了弹靶的接触面积,横向接触力主要集中在弹身锯齿区靠近头部的前两个锯齿环槽的右锯齿上,使得锯齿弹身与靶的横向接触力减小,而非锯齿区(主要是弹体头部)与靶的横向接触力增大,二者的竞争可增强锯齿弹整体的横向降载效果。通过结构设计等手段抑制锯齿弹的弹道偏转后,可有效提升锯齿弹的横向降载效率。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093
摘要:
为探究常用增材制造用铝及铝硅合金粉尘的爆炸特性,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对Al、Al-12Si和Al-20Si等3种样品进行密闭空间内的爆炸实验,测试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爆炸参数的变化,采用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样品的热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硅含量的增加,爆炸下限升高,最大爆炸压力及爆炸峰值温度下降,氧化过程的放热量减少,氧化速率减慢;Al、Al-12Si和Al-20Si达到最大爆炸压力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0、750和900 g/m3;当点火能量增加时,铝硅合金的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增幅低于铝粉;环境温度变化对样品爆炸下限的影响小于粒径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爆炸产物的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铝硅合金的爆炸机理,发现爆炸是由颗粒受热汽化形成的气态铝和气态硅组成的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燃烧所致。
为探究常用增材制造用铝及铝硅合金粉尘的爆炸特性,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对Al、Al-12Si和Al-20Si等3种样品进行密闭空间内的爆炸实验,测试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爆炸参数的变化,采用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样品的热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硅含量的增加,爆炸下限升高,最大爆炸压力及爆炸峰值温度下降,氧化过程的放热量减少,氧化速率减慢;Al、Al-12Si和Al-20Si达到最大爆炸压力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0、750和900 g/m3;当点火能量增加时,铝硅合金的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增幅低于铝粉;环境温度变化对样品爆炸下限的影响小于粒径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爆炸产物的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铝硅合金的爆炸机理,发现爆炸是由颗粒受热汽化形成的气态铝和气态硅组成的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燃烧所致。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59
摘要:
为探究多次落石冲击下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建立并验证了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的落石冲击棚洞FEM-SPH耦合数值模型,并结合LS-DYNA完全重启动技术,研究了落石冲击速度、质量、冲击角度、形状等4个因素对多次落石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力、缓冲层顶部冲击位移、棚顶位移、棚洞塑性应变均与落石质量、速度、冲击方向与棚洞平面的夹角呈正相关;长方体落石冲击产生的冲击力、棚顶位移和塑性应变均大于球体落石,球体落石产生的冲击位移大于长方体;对于长方体落石,冲击位移、棚顶位移、塑性应变与接触面积呈负相关;随着落石冲击次数的增加,峰值冲击力通常会先增大而后趋于稳定。
为探究多次落石冲击下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建立并验证了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的落石冲击棚洞FEM-SPH耦合数值模型,并结合LS-DYNA完全重启动技术,研究了落石冲击速度、质量、冲击角度、形状等4个因素对多次落石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力、缓冲层顶部冲击位移、棚顶位移、棚洞塑性应变均与落石质量、速度、冲击方向与棚洞平面的夹角呈正相关;长方体落石冲击产生的冲击力、棚顶位移和塑性应变均大于球体落石,球体落石产生的冲击位移大于长方体;对于长方体落石,冲击位移、棚顶位移、塑性应变与接触面积呈负相关;随着落石冲击次数的增加,峰值冲击力通常会先增大而后趋于稳定。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361
摘要:
为研究爆破作用下钙结砾岩破坏规律,基于损伤断裂力学理论揭示了钙结砾岩爆破损伤断裂过程与机理,采用LS-DYNA和Fortran编程建立了包括填隙物、砾石和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的细观数值模型,分析了钙结砾岩爆炸应力波传播规律及损伤特征。钙结砾岩爆破损伤断裂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砾石和填隙物均发生压缩破坏;砾石发生拉伸破坏,填隙物发生压缩破坏;砾石和填隙物均发生拉伸破坏;砾石和填隙物交接面发生拉伸破坏。数值结果表明:砾石在爆破荷载作用下表征出更高的等效应力,填隙物等效应力最小,ITZ处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随着距离的增大,砾石和填隙物承受的应力差距减小。砾石的损伤较小,存在损伤“绕石”现象,填隙物的损伤较大。钙结砾岩爆破裂纹的扩展形式主要以沿着应力波的传播方向优先选择物理力学性能较低的填隙物以及交接面进行发育,对于砾石的破坏较弱。爆破块度主要表现为填隙物包裹砾石,爆破块度分布受交接面的粘结力、砾石分布的影响。
为研究爆破作用下钙结砾岩破坏规律,基于损伤断裂力学理论揭示了钙结砾岩爆破损伤断裂过程与机理,采用LS-DYNA和Fortran编程建立了包括填隙物、砾石和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的细观数值模型,分析了钙结砾岩爆炸应力波传播规律及损伤特征。钙结砾岩爆破损伤断裂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砾石和填隙物均发生压缩破坏;砾石发生拉伸破坏,填隙物发生压缩破坏;砾石和填隙物均发生拉伸破坏;砾石和填隙物交接面发生拉伸破坏。数值结果表明:砾石在爆破荷载作用下表征出更高的等效应力,填隙物等效应力最小,ITZ处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随着距离的增大,砾石和填隙物承受的应力差距减小。砾石的损伤较小,存在损伤“绕石”现象,填隙物的损伤较大。钙结砾岩爆破裂纹的扩展形式主要以沿着应力波的传播方向优先选择物理力学性能较低的填隙物以及交接面进行发育,对于砾石的破坏较弱。爆破块度主要表现为填隙物包裹砾石,爆破块度分布受交接面的粘结力、砾石分布的影响。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32
摘要:
针对航行体高速入水时的缓冲降载问题,设计了适用的缓冲头罩及多种开孔形式的缓冲泡沫构型,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建立了航行体高速入水缓冲降载数值计算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开孔形式的缓冲泡沫降载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缓冲泡沫在分散航行体入水冲击力及吸收冲击能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同时,缓冲头罩在入水时会发生局部渐进破碎,缓冲罩壳与航行体之间的连接器处的缓冲头罩外壁面的变形和破裂是由于撞水时产生的应力集中分布引起的。多孔泡沫接触水面时,前端部分会进入坍塌阶段,吸收大量能量并产生塑性变形,孔隙减少,此阶段为缓冲泡沫的主要能量吸收阶段。相比之下,不开孔泡沫的降载性能较差。因此,采用多孔泡沫是一种更优的航行体高速入水缓冲降载方案。
针对航行体高速入水时的缓冲降载问题,设计了适用的缓冲头罩及多种开孔形式的缓冲泡沫构型,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建立了航行体高速入水缓冲降载数值计算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开孔形式的缓冲泡沫降载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缓冲泡沫在分散航行体入水冲击力及吸收冲击能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同时,缓冲头罩在入水时会发生局部渐进破碎,缓冲罩壳与航行体之间的连接器处的缓冲头罩外壁面的变形和破裂是由于撞水时产生的应力集中分布引起的。多孔泡沫接触水面时,前端部分会进入坍塌阶段,吸收大量能量并产生塑性变形,孔隙减少,此阶段为缓冲泡沫的主要能量吸收阶段。相比之下,不开孔泡沫的降载性能较差。因此,采用多孔泡沫是一种更优的航行体高速入水缓冲降载方案。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12
摘要:
为研究爆破漏斗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并探究该过程中爆炸应力波与爆生气体的破岩作用,基于双指数型爆炸载荷函数和爆生气体压力状态方程,构建了考虑药包爆破动-静时序作用的爆炸载荷加载模型,结合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加载特点,建立了爆破漏斗离散元数值模型,并开展了被爆岩体的裂隙发育及破碎抛掷过程的模拟研究,对比了加载和不加载爆生气体的模拟结果,探讨了爆破漏斗形成过程中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考虑药包爆破动-静时序作用的爆炸载荷加载模型模拟的爆破漏斗尺寸与现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可以较好地反映爆破岩体区域内裂隙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及破碎岩体的抛掷效果。爆炸应力波加载率较大是引起爆源近区环状微裂隙的主要原因,同时,它会在自由面处发生反射拉伸,形成“片落”破坏;而爆生气体则是爆源远区径向长裂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它会推动破碎岩体以较大速度向外抛掷。爆生气体不仅具有准静态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延长了爆破振动的作用时间,加强了爆破振动的速度峰值。漏斗形成过程中的裂隙发育可大致分为爆炸应力波加载致裂、爆生气体加载致裂以及变形能释放致裂3个阶段。
为研究爆破漏斗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并探究该过程中爆炸应力波与爆生气体的破岩作用,基于双指数型爆炸载荷函数和爆生气体压力状态方程,构建了考虑药包爆破动-静时序作用的爆炸载荷加载模型,结合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加载特点,建立了爆破漏斗离散元数值模型,并开展了被爆岩体的裂隙发育及破碎抛掷过程的模拟研究,对比了加载和不加载爆生气体的模拟结果,探讨了爆破漏斗形成过程中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考虑药包爆破动-静时序作用的爆炸载荷加载模型模拟的爆破漏斗尺寸与现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可以较好地反映爆破岩体区域内裂隙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及破碎岩体的抛掷效果。爆炸应力波加载率较大是引起爆源近区环状微裂隙的主要原因,同时,它会在自由面处发生反射拉伸,形成“片落”破坏;而爆生气体则是爆源远区径向长裂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它会推动破碎岩体以较大速度向外抛掷。爆生气体不仅具有准静态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延长了爆破振动的作用时间,加强了爆破振动的速度峰值。漏斗形成过程中的裂隙发育可大致分为爆炸应力波加载致裂、爆生气体加载致裂以及变形能释放致裂3个阶段。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91
摘要:
对于复杂结构的爆炸载荷估计,传统数值模拟方法计算耗时长,而基于神经网络的快速估计仅能进行点估计,无法给出结果的置信度。为此,结合贝叶斯理论和深度学习,构建了复杂结构爆炸载荷快速估计的贝叶斯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开源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爆炸当量、位置、速度等参数大范围变化下复杂结构的爆炸载荷数据,基于贝叶斯理论将深度学习模型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利用变分贝叶斯推断高效训练模型,在保证爆炸载荷快速估计精度的同时,赋予模型不确定性量化的能力。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训练数据以外的爆炸载荷快速估计的误差约为12.2%,置信区间涵盖真实值的百分比超过81.6%,单点爆炸载荷估计时间不超过20 ms。该方法是实现复杂结构爆炸载荷快速、可信估计的新方法。
对于复杂结构的爆炸载荷估计,传统数值模拟方法计算耗时长,而基于神经网络的快速估计仅能进行点估计,无法给出结果的置信度。为此,结合贝叶斯理论和深度学习,构建了复杂结构爆炸载荷快速估计的贝叶斯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开源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爆炸当量、位置、速度等参数大范围变化下复杂结构的爆炸载荷数据,基于贝叶斯理论将深度学习模型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利用变分贝叶斯推断高效训练模型,在保证爆炸载荷快速估计精度的同时,赋予模型不确定性量化的能力。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训练数据以外的爆炸载荷快速估计的误差约为12.2%,置信区间涵盖真实值的百分比超过81.6%,单点爆炸载荷估计时间不超过20 ms。该方法是实现复杂结构爆炸载荷快速、可信估计的新方法。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03
摘要:
为了获得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对RDX炸药进行了水下爆炸气泡膨胀过程试验,测试了水下爆炸气泡半径和冲击波阵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水下爆炸气泡膨胀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关系,获得了基于水下爆炸试验的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确定方法,分析了RDX炸药水下爆炸气泡膨胀和冲击波阵面运动过程,测定了RDX炸药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参数,并与圆筒试验获得的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水下爆炸法和圆筒试验方法标定的JWL方程参数得到的气泡膨胀过程基本相同,但水下爆炸法得到的气泡半径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在低压阶段的偏差更小。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更适用于水下爆炸的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的测定方法。
为了获得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对RDX炸药进行了水下爆炸气泡膨胀过程试验,测试了水下爆炸气泡半径和冲击波阵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水下爆炸气泡膨胀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关系,获得了基于水下爆炸试验的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确定方法,分析了RDX炸药水下爆炸气泡膨胀和冲击波阵面运动过程,测定了RDX炸药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参数,并与圆筒试验获得的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水下爆炸法和圆筒试验方法标定的JWL方程参数得到的气泡膨胀过程基本相同,但水下爆炸法得到的气泡半径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在低压阶段的偏差更小。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更适用于水下爆炸的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的测定方法。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39
摘要:
为探究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材料的水下抗爆防护效果,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方法建立了“水体-炸药-防护层-钢筋混凝土板”的三维精细化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纤维配比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防护层(SAP10S5、SAP10S10、SAP10S15和SAP10S20)和不同炸药质量影响下被防护钢筋混凝土板的损伤演化过程、破坏模式及失效机理,并构建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损伤等级预测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水下接触爆炸荷载下,增设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防护层能够有效降低被防护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板的损伤程度,且其对RC板损伤程度的影响随防护层中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其中SAP10S15配比防护层的抗爆防护效果最优;炸药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SAP10S15配比防护层依然能维持较高的耗能占比,有效降低RC板的损伤程度;当炸药量为0.25 kg时,相较于无防护方案,SAP10S15配比防护层加固下RC板的损伤指数衰减最明显,为42.5%,损伤等级由严重破坏降为中度破坏。构建的损伤等级预测曲线能够直观评估钢纤维体积分数和炸药量对RC板损伤等级的影响。
为探究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材料的水下抗爆防护效果,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方法建立了“水体-炸药-防护层-钢筋混凝土板”的三维精细化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纤维配比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防护层(SAP10S5、SAP10S10、SAP10S15和SAP10S20)和不同炸药质量影响下被防护钢筋混凝土板的损伤演化过程、破坏模式及失效机理,并构建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损伤等级预测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水下接触爆炸荷载下,增设钢纤维增强多孔混凝土防护层能够有效降低被防护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板的损伤程度,且其对RC板损伤程度的影响随防护层中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其中SAP10S15配比防护层的抗爆防护效果最优;炸药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SAP10S15配比防护层依然能维持较高的耗能占比,有效降低RC板的损伤程度;当炸药量为0.25 kg时,相较于无防护方案,SAP10S15配比防护层加固下RC板的损伤指数衰减最明显,为42.5%,损伤等级由严重破坏降为中度破坏。构建的损伤等级预测曲线能够直观评估钢纤维体积分数和炸药量对RC板损伤等级的影响。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79
摘要:
为更好地将湿接缝+短钢筋装配式混凝土遮弹层应用于防护工程中,首先,基于已有弹体侵彻整体式和装配式靶体的试验,利用Kong-Fang混凝土材料模型和LS-DYNA中的光滑粒子伽辽金算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并得到了验证;然后,基于验证的数值模型,系统探讨了装配块尺寸、湿接缝宽度、短钢筋锚固长度、短钢筋间距和短钢筋直径对装配式靶体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装配式混凝土遮弹层的工程设计方法;最后,采用该方法设计了抗2种典型战斗部侵彻的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遮弹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装配块尺寸对装配式靶体的抗侵彻性能影响较小,而增加湿接缝宽度能够有效提升装配式靶体的抗侵彻性能,即湿接缝宽度越大,装配率越低,靶体整体性就越好。短钢筋是加强装配块与湿接缝连接的有效措施,与增加短钢筋直径相比,增加短钢筋锚固长度和减小短钢筋间距能更显著地提升装配式靶体的抗侵彻性能。
为更好地将湿接缝+短钢筋装配式混凝土遮弹层应用于防护工程中,首先,基于已有弹体侵彻整体式和装配式靶体的试验,利用Kong-Fang混凝土材料模型和LS-DYNA中的光滑粒子伽辽金算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并得到了验证;然后,基于验证的数值模型,系统探讨了装配块尺寸、湿接缝宽度、短钢筋锚固长度、短钢筋间距和短钢筋直径对装配式靶体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装配式混凝土遮弹层的工程设计方法;最后,采用该方法设计了抗2种典型战斗部侵彻的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遮弹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装配块尺寸对装配式靶体的抗侵彻性能影响较小,而增加湿接缝宽度能够有效提升装配式靶体的抗侵彻性能,即湿接缝宽度越大,装配率越低,靶体整体性就越好。短钢筋是加强装配块与湿接缝连接的有效措施,与增加短钢筋直径相比,增加短钢筋锚固长度和减小短钢筋间距能更显著地提升装配式靶体的抗侵彻性能。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07
摘要:
为探究非纯净冰和非完整冰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基于改进后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采用快速加载、杆端降温和波形整形技术,对冻结温度为−10 ℃的完整冰(纯水,含2.5%、3.5%、4.5%盐分,含2.0%、4.5%、8.5%椰丝)和拼接冰(拼接界面倾角30°、60°)进行冲击力学特性研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破坏过程,并结合Mohr-Coulomb强度准则分析拼接冰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纯水冰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添加椰丝的冰样次之,且二者表现出相似的正应变率效应,添加盐分的冰的抗压强度最低,应变率效应也不明显。添加椰丝的冰样的动态抗压强度随椰丝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由于椰丝对小粒径碎冰的联结作用,高椰丝含量的冰样的应力-应变曲线易出现“双峰”现象。拼接平面对裂纹扩展和破坏模式均有影响,拼接冰的抗压强度低于完整冰。界面倾角较小时,拼接冰破坏以界面滑移为主;倾角大时,拼接冰以整体破坏为主,与完整冰类似。
为探究非纯净冰和非完整冰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基于改进后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采用快速加载、杆端降温和波形整形技术,对冻结温度为−10 ℃的完整冰(纯水,含2.5%、3.5%、4.5%盐分,含2.0%、4.5%、8.5%椰丝)和拼接冰(拼接界面倾角30°、60°)进行冲击力学特性研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破坏过程,并结合Mohr-Coulomb强度准则分析拼接冰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纯水冰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添加椰丝的冰样次之,且二者表现出相似的正应变率效应,添加盐分的冰的抗压强度最低,应变率效应也不明显。添加椰丝的冰样的动态抗压强度随椰丝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由于椰丝对小粒径碎冰的联结作用,高椰丝含量的冰样的应力-应变曲线易出现“双峰”现象。拼接平面对裂纹扩展和破坏模式均有影响,拼接冰的抗压强度低于完整冰。界面倾角较小时,拼接冰破坏以界面滑移为主;倾角大时,拼接冰以整体破坏为主,与完整冰类似。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099
摘要: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构建状态参数与动态结果之间端到端的代理模型,可高效解决强耦合、非线性、多物理等复杂工程问题。在高度非线性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领域,选择了一个经典的爆轰驱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值模拟结果作为机器学习代理模型的训练数据,将正向模拟与逆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特征位置速度剖面、材料动态变形与工程因素之间端到端的代理模型,给出了代理模型的计算精确度,验证了代理模型从速度剖面反演工程因素的能力。结果表明:端到端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的速度剖面与工程因素估计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可用于高度非线性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问题的快速设计、高精度预测和敏捷迭代。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构建状态参数与动态结果之间端到端的代理模型,可高效解决强耦合、非线性、多物理等复杂工程问题。在高度非线性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领域,选择了一个经典的爆轰驱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值模拟结果作为机器学习代理模型的训练数据,将正向模拟与逆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特征位置速度剖面、材料动态变形与工程因素之间端到端的代理模型,给出了代理模型的计算精确度,验证了代理模型从速度剖面反演工程因素的能力。结果表明:端到端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的速度剖面与工程因素估计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可用于高度非线性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问题的快速设计、高精度预测和敏捷迭代。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54
摘要:
为解决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难成形以致超挖和掌子面底部欠挖问题,研究了马蹄形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围岩的损伤特征。依托方山隧道,建立了拱脚周边孔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拱脚处围岩的损伤情况,分析了爆破效果与自由面形状、装药量以及空孔偏转角的映射关系,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自由面形状显著影响围岩的损伤范围和炸药的能量利用率,相较于平直自由面,凹形自由面的损伤范围小,岩石的夹制作用更大,炸药爆破难以有效破碎围岩,能量利用率仅为78%;爆破效果随着装药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拱脚周边孔的线装药密度为0.624 kg/m时,爆破效果最佳;此外,通过布设空孔和调整空孔偏转角,可以改善拱脚周边孔的爆破效果。采用优化后的爆破参数,拱脚处最大线性超挖量降低了53.1%,隧道轮廓成型平整。
为解决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难成形以致超挖和掌子面底部欠挖问题,研究了马蹄形隧道拱脚周边孔爆破围岩的损伤特征。依托方山隧道,建立了拱脚周边孔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拱脚处围岩的损伤情况,分析了爆破效果与自由面形状、装药量以及空孔偏转角的映射关系,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自由面形状显著影响围岩的损伤范围和炸药的能量利用率,相较于平直自由面,凹形自由面的损伤范围小,岩石的夹制作用更大,炸药爆破难以有效破碎围岩,能量利用率仅为78%;爆破效果随着装药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拱脚周边孔的线装药密度为0.624 kg/m时,爆破效果最佳;此外,通过布设空孔和调整空孔偏转角,可以改善拱脚周边孔的爆破效果。采用优化后的爆破参数,拱脚处最大线性超挖量降低了53.1%,隧道轮廓成型平整。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121
摘要:
云雾的起爆状态决定爆轰威力,装置结构和比药量是影响云雾形态的主要因素。基于装置结构与云雾形状相似性的原理,对125 kg云雾的成雾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利用高速摄像进行全过程记录,获取了不同轴向强度装置结构和比药量对云雾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体积燃料抛撒试验的成雾稳定性较好;轴向约束强的复合结构形成的云雾直径具有优势,相同比药量下,复合结构的云雾直径可以达到25.5 m,较强结构的云雾覆盖面积增加13%;比药量为0.8%时,复合结构燃料的成雾性能最佳,125 kg燃料的2次起爆延迟时间为240 ms,此时,云雾瞬时计算浓度为64 g/m3,当量比为0.54。
云雾的起爆状态决定爆轰威力,装置结构和比药量是影响云雾形态的主要因素。基于装置结构与云雾形状相似性的原理,对125 kg云雾的成雾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利用高速摄像进行全过程记录,获取了不同轴向强度装置结构和比药量对云雾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体积燃料抛撒试验的成雾稳定性较好;轴向约束强的复合结构形成的云雾直径具有优势,相同比药量下,复合结构的云雾直径可以达到25.5 m,较强结构的云雾覆盖面积增加13%;比药量为0.8%时,复合结构燃料的成雾性能最佳,125 kg燃料的2次起爆延迟时间为240 ms,此时,云雾瞬时计算浓度为64 g/m3,当量比为0.54。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44
摘要:
准确评估钻地武器战斗部侵彻和装药运动爆炸(侵彻动爆)的连续作用是对防护结构遮弹层进行可靠设计的前提。首先,基于装药体积填充和侵彻爆炸分步耦合技术,提出了三阶段弹体侵彻动爆一体化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与已有的装药运动爆炸试验以及普通混凝土(normal strength concrete,NS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靶体的侵彻静爆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充分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对侵彻爆炸过程中爆炸波传播、靶体内应力峰值和开裂行为及其损伤演化描述的准确性。然后,基于105 mm口径缩比弹体打击NSC靶体工况,对比了所提出方法与传统侵彻静爆法预测靶体损伤破坏的差异,分析了侵彻爆炸应力场的叠加效应以及弹壳约束和断裂破片的影响,并基于弹载装药在不同时刻起爆下靶体的破坏特征,确定了战斗部最不利起爆时刻。最后,针对SDB、WDU-43/B和BLU-109/B等3种原型战斗部打击工况开展数值模拟,其侵彻动爆作用下的NSC和UHPC遮弹层破坏深度分别为1.33、2.70、2.35 m和0.79、1.76、1.70 m,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遮弹层临界震塌厚度和临界贯穿厚度。结果表明,采用侵彻动爆一体化方法计算得到的破坏深度、临界震塌厚度和临界贯穿厚度较传统侵彻静爆法计算结果增大约5%~30%。
准确评估钻地武器战斗部侵彻和装药运动爆炸(侵彻动爆)的连续作用是对防护结构遮弹层进行可靠设计的前提。首先,基于装药体积填充和侵彻爆炸分步耦合技术,提出了三阶段弹体侵彻动爆一体化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与已有的装药运动爆炸试验以及普通混凝土(normal strength concrete,NS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靶体的侵彻静爆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充分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对侵彻爆炸过程中爆炸波传播、靶体内应力峰值和开裂行为及其损伤演化描述的准确性。然后,基于105 mm口径缩比弹体打击NSC靶体工况,对比了所提出方法与传统侵彻静爆法预测靶体损伤破坏的差异,分析了侵彻爆炸应力场的叠加效应以及弹壳约束和断裂破片的影响,并基于弹载装药在不同时刻起爆下靶体的破坏特征,确定了战斗部最不利起爆时刻。最后,针对SDB、WDU-43/B和BLU-109/B等3种原型战斗部打击工况开展数值模拟,其侵彻动爆作用下的NSC和UHPC遮弹层破坏深度分别为1.33、2.70、2.35 m和0.79、1.76、1.70 m,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遮弹层临界震塌厚度和临界贯穿厚度。结果表明,采用侵彻动爆一体化方法计算得到的破坏深度、临界震塌厚度和临界贯穿厚度较传统侵彻静爆法计算结果增大约5%~30%。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883/bzycj-2024-0229
摘要:
为探究破碎浮冰覆盖密度对结构物入水空泡演化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开展了不同破碎浮冰覆盖密度下结构物倾斜入水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碎冰覆盖密度工况下的结构物倾斜入水过程,获得了碎冰覆盖密度对结构物倾斜入水空泡演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无冰环境相比,当空泡扩张时,破碎浮冰通过阻碍液面流体向外扩张,致使空泡直径减小;而空泡闭合时,碎冰会阻碍液面流体向内收缩,延长空泡扩张时间,此时空泡内空气总量增加,空泡内外压差减小,最终导致空泡闭合延迟。碎冰覆盖密度较小的工况在空泡溃灭时会出现指向空泡内部的射流。随着碎冰覆盖密度的逐渐增大,其对液面流体向内收缩的阻碍作用逐渐增强,进一步延迟了空泡的闭合时间,空泡的长度和最大直径也相应增大。此外,碎冰覆盖密度较大的工况下,流体的无规则冲击使得空泡壁出现褶皱。随着结构物入水深度的增加,空泡在环境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深颈缩现象;随着碎冰覆盖密度的逐渐增大,结构物的水下运动速度相较于无冰环境呈现更快的衰减趋势。
为探究破碎浮冰覆盖密度对结构物入水空泡演化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开展了不同破碎浮冰覆盖密度下结构物倾斜入水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碎冰覆盖密度工况下的结构物倾斜入水过程,获得了碎冰覆盖密度对结构物倾斜入水空泡演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无冰环境相比,当空泡扩张时,破碎浮冰通过阻碍液面流体向外扩张,致使空泡直径减小;而空泡闭合时,碎冰会阻碍液面流体向内收缩,延长空泡扩张时间,此时空泡内空气总量增加,空泡内外压差减小,最终导致空泡闭合延迟。碎冰覆盖密度较小的工况在空泡溃灭时会出现指向空泡内部的射流。随着碎冰覆盖密度的逐渐增大,其对液面流体向内收缩的阻碍作用逐渐增强,进一步延迟了空泡的闭合时间,空泡的长度和最大直径也相应增大。此外,碎冰覆盖密度较大的工况下,流体的无规则冲击使得空泡壁出现褶皱。随着结构物入水深度的增加,空泡在环境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深颈缩现象;随着碎冰覆盖密度的逐渐增大,结构物的水下运动速度相较于无冰环境呈现更快的衰减趋势。